化前题壁

精神若还天,肉骨又还土。

上下都还了,此身元是主。

惟有一点云,不散还不聚。

纵然却还来,未脱寻常母。

若更善修日,西方是吾祖。

形式: 古风 押[麌]韵

翻译

精神如若回归天,肉体骨骼又归于土。
身心皆已还原,原来我本为主。
只剩一点灵云,不散也不聚拢。
即使轮回再回,仍未脱离凡俗根源。
若能每日精进修行,西方即是吾之故乡。

注释

精神:指人的精神、灵魂。
若:如果,假设。
还:回归,归还。
天:天空,象征高远的精神世界。
肉骨:指人的肉体和骨骼。
土:大地,象征物质世界。
元:本来,原本。
主:主宰,自我。
云:比喻人的精神或意识。
不散:不消散,持久存在。
不聚:不聚集,保持独立。
纵然:即使,纵使。
寻常母:世俗的根源,普通的生活。
善修:良好修炼,修行。
西方:在佛教中常指极乐世界或精神归宿。
吾祖:我的祖先,也指精神上的导师。

鉴赏

这首诗名为《化前题壁》,作者为宋代禅宗僧人释顿悟。诗中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首句“精神若还天”强调精神的超越性,如同回归宇宙本源;“肉骨又还土”则指出肉体终将归于尘土,回归自然。接下来,“上下都还了,此身元是主”进一步阐述个体与宇宙整体的关系,认为人的生命虽短暂,但其内在主宰力量始终如一。

“惟有一点云,不散还不聚”运用比喻,将精神比作飘忽不定的云,暗示其自由自在的状态。然而,“纵然却还来,未脱寻常母”又揭示出无论精神如何变化,其根源仍然在世间,未脱离生死轮回的普遍规律。

最后两句“若更善修日,西方是吾祖”表达了修行者的追求,即通过持续修炼,超越世俗,达到超脱生死的境界,视西方(佛教中的极乐世界)为最终归宿。整首诗寓含了禅宗关于生命、精神和修行的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1)

释顿悟(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象王行,师子住,赤脚昆崙眉卓竖。

寒山拾得笑呵呵,指点门前老松树。

形式: 偈颂 押[麌]韵

三衢椿监寺修造佛殿

黄面瞿昙放搭痴,千方百计讨便宜。

而今无著浑身处,却要儿孙盖覆伊。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尹山接待

千古尹山寺,家风不厌贫。

只将这个意,接待往来人。

形式: 五言绝句 押[真]韵

且侍者持钵

灵山无法与人传,临济宗风尽灭门。

唯有道人知此意,赤心扶起破砂盆。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