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贺升卿携中原六图相过其论古名将出师道路形势可指诸掌为赋此诗

历历山河一卷书,博闻疑是古潜夫。

金城未入职方考,玉座正披舆地图。

取虢不应须假道,胜齐终恐用真儒。

从来美玉劳三献,岂比巾箱袭珷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壮丽江山如画卷展开,博学多识似古代隐士。
尚未任职边疆考绩,皇帝正在详阅地图详查。
攻取虢国无需借道,战胜齐国恐怕还得用真才实学。
自古以来,美玉需多次献礼,怎能与箱中粗糙仿品相比。

注释

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山河:指江山、领土。
博闻:广博的知识。
古潜夫:古代深藏不露的贤人。
金城:坚固的边防城市。
职方考:边疆的职务考核。
玉座:皇帝的宝座。
虢:古代诸侯国名。
假道:借路。
真儒:真正的儒家学者。
美玉:比喻人才或珍贵的事物。
三献:古代表示敬意的三次献礼。
巾箱:箱子,这里指收藏物品的地方。
珷玞:一种似玉的石头,用来比喻假冒的美玉。

鉴赏

这首宋诗描绘了诗人周必大对好友升卿携带的中原六图的赞赏和对其深入历史知识的敬佩。首句"历历山河一卷书"形象地表达了地图如画卷般展现了壮丽的江山,显示出升卿的学识渊博。诗人以"博闻疑是古潜夫"赞誉升卿的知识广博,仿佛古代的隐士潜心学问。

接下来的两句"金城未入职方考,玉座正披舆地图"进一步赞美升卿对军事地理的精通,即使在金城未得实际职务,他也能凭借地图详尽分析战争策略。诗人暗示,升卿的智慧可能超越了传统的军事谋略,更倾向于使用真正的儒家智慧。

"取虢不应须假道,胜齐终恐用真儒"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升卿战略眼光的独特见解,认为他提出的策略不会像古代攻取虢国那样需要借助他国,而可能是通过真正的儒家理念来取得胜利。

最后,诗人以"从来美玉劳三献,岂比巾箱袭珷玞"作结,将升卿的才华比喻为珍贵的美玉,强调其价值远超寻常,暗示他的见识和智慧并非寻常人所能及,巾箱中的珷玞(仿制的美玉)无法与之相比。

整首诗赞美了升卿的学识、智谋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寓含了对传统智慧的推崇。

收录诗词(887)

周必大(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郑州),至祖父周诜时居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开禧三年(1207年),赐谥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之碑”。工文词,为南宋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交情。著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80余种,共200卷

  • 字:子充
  • 生卒年:1126年8月15日—1204年10月25日

相关古诗词

用旧韵为邦衡生日寿

自公重踏秣陵春,便觉威加析木津。

尺五去天沙路近,八千为岁寿杯新。

休论沧海长生药,要是清朝不死人。

万目睽睽观燮理,纪元真欲称熙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甲申中秋子中兄赋诗有人月分圆二十年之句盖叹中间多难且离别未尝为会也次韵

世事浑如蚋过前,刀头喜对镜飞天。

阴晴万里同兹夕,离别前时照几年。

此去莫令疏会合,从来无意必腾骞。

几思种秫迎佳节,穷鬼还来笑买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龙图阁直学士吴明可挽词二首(其二)

忆昨经洪井,连朝点玳筵。

东湖波浩荡,南苑月婵娟。

偃饮惊三雅,蛩吟羡百篇。

祗今悲旧事,何日奠新阡。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龙图阁直学士吴明可挽词二首(其一)

冠挂十年馀,龄周八秩初。

锦囊遗藁富,紫橐赐金虚。

似白犹希白,如疏更景疏。

清风并亮节,付与汗青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