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鼎所作的《清明诗》。诗中以清明时节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首联“乡书难附北归云,燕子犹寻旧主人”,诗人以燕子寻找旧主人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难以寄送乡书的无奈。燕子尚能回归故巢,而人却无法轻易回到过去的生活,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时光流逝的无情与内心的孤独。
颔联“流水迢迢长念远,飞花糁糁又伤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流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飞花则代表了春天的短暂与易逝,两者都引发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和对春日易逝的感伤。这里的“长念远”和“又伤春”不仅表达了季节更替带来的自然之感,也暗含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颈联“向来轩冕非吾意,何处园林托此身”,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轩冕指的是高官显爵,此处诗人认为这些并非他所追求的,他渴望在园林中找到心灵的栖息之地,过一种更加自由自在的生活。
尾联“只有长歌一樽酒,暮年风味最情亲”,诗人以饮酒和歌唱作为排遣愁绪的方式,表达了即使在晚年,也能通过艺术和自然的亲近,找到心灵的慰藉。这一联既是对前文情感的总结,也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展现,即即便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也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寻找生活中的美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乐观态度和对艺术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