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篇

芦台七月足秋水,一望苍茫烟波里。

卫河北来势欲吞,滹沱东下疾如矢。

汪洋千顷静不风,瞬息惊涛百丈起。

渔人不敢试舟航,千夫万夫立水涘。

皇皇蚁穴忧其崩,高岸重堤未足恃。

嗟我无能分民忧,几回欲与河伯死。

却意河伯岂无灵,杀时犉牡修禋祀。

侵晚水势若为消,我士我民沾沾喜。

忆昔当初二月春,土功百里若云屯。

畚锸仓皇务农废,移家仍复住河滨。

堤筑何止千万丈,胼胝何止数十旬。

富人仆赁或哿矣,伤哉零丁此孤贫。

籴得城中数升米,幼妇稚儿共采薪。

糟糠不厌强赴役,稍息犹恐督吏嗔。

五月六月工方歇,遥看凹面堤嶙峋。

准拟中流今砥柱,何来大水又浸沦。

以我修兮以我守,胡为频频苦我民。

嗟此小邑屡荒旱,更有冠盖如飞翰。

同行奔走孑无遗,况复迢迢一河岸。

至如僻地客少过,小民从容里田畔。

卒岁不闻力役征,生平不识水揽漫。

祈寒暑雨仍咨嗟,起向官府坐长叹。

我民何独生水乡,行役修堤曾不惮。

数十年来此邑疲,里闬萧条半逃窜。

有如偏累苦不休,谁不星星各解散。

呜呼天地生人各一方,不须冲疲苦较量。

我闻卫河东岸去,下海曾不百里强。

水没田舍固难当,水归大海亦其常。

安得排决令东注,年年不复此堤防。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秋水篇》由明代诗人潘榛所作,描绘了对黄河水患的深切忧虑与治理的艰难。诗中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人物活动,展现了黄河水势的壮阔与变化,以及人民在面对洪水时的无奈与坚韧。

开篇“芦台七月足秋水”,以芦苇台上的秋水作为背景,渲染出一幅辽阔而苍茫的画面。接着,“卫河北来势欲吞,滹沱东下疾如矢”两句,形象地描绘了黄河的汹涌之势,仿佛要吞噬一切,又如同箭矢般迅速。随后,“汪洋千顷静不风,瞬息惊涛百丈起”则展示了黄河水面上的平静与瞬间爆发的巨浪,对比强烈,令人震撼。

诗中还提到了人们在水患面前的恐惧与无助:“渔人不敢试舟航,千夫万夫立水涘。”渔人因害怕洪水而不敢出海捕鱼,成千上万的人只能站在岸边等待。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治理水患的决心与无奈:“皇皇蚁穴忧其崩,高岸重堤未足恃。嗟我无能分民忧,几回欲与河伯死。”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治理黄河水患的艰辛过程:“却意河伯岂无灵,杀时犉牡修禋祀。”他试图通过祭祀河神来寻求帮助,但最终意识到,真正的力量来自于人类的努力。在治理过程中,堤坝的建设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诗中提到“富人仆赁或哿矣,伤哉零丁此孤贫”,表现了不同阶层人民在治水中的付出与牺牲。

然而,治理黄河水患并非一劳永逸,诗中提到“五月六月工方歇,遥看凹面堤嶙峋。准拟中流今砥柱,何来大水又浸沦”。即使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堤坝仍然面临着洪水的威胁,显示了治理水患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最后,诗人感慨于人民在水患面前的坚韧与牺牲精神:“我民何独生水乡,行役修堤曾不惮。数十年来此邑疲,里闬萧条半逃窜。”尽管生活艰苦,人民依然不畏艰难,参与堤坝的修建。然而,长期的劳役使得这个小邑疲惫不堪,人口流失严重。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黄河水患的严峻形势,也反映了人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勇敢与智慧,以及治理水患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贯穿始终,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治理水患的深深思考。

收录诗词(7)

潘榛(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青县顺风作

夜来北风打船头,百丈千夫拽土牛。

今朝风暖水北泻,我船疾走过于马。

风去风来天为政,征人坐守孤篷听。

若使乘流长顺风,世人尽到蓬莱宫。

世路浮沉亦如是,迟且勿嗔速勿喜。

坎坷康庄不自由,捷足岂得夸良谋。

君不见平津侯?

形式: 古风

青县道中

夜渡滹沱北,风高落木寒。

河声挟海壮,野气压城昏。

匹马霜中落,三家水畔村。

伤心离乱后,尽日闭柴门。

形式: 五言律诗

流河驿感旧

沧海复瀛洲,凄凉忆旧游。

河流无日夜,人世自春秋。

蜃气晴成市,鸿声晓近楼。

客心如木叶,憔悴不堪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砂饭

蜩鸣绿树阴,舣舟流河驿。

市米小墟中,半杂砂与碛。

梦回午爨熟,龃龉口策策。

或似牛刍饴,间为鹿草齸。

疏齿爱软菰,齼此比戈戟。

放箸语妻孥,盘中恧袯襫。

春雨耘学鸟,夏日肤如腊。

力耕犹若饥,煮土克肠膈。

讵复较精凿,尚不免沟骼。

竖儒尸素餐,何异官囷鼫。

鸟羽泽未炊,一饱笑豪客。

耕者常患一,食者常患百。

二氏与游民,坐作农蟊蠚。

谁贳牵牛星,尽犁天下陌。

更荐一盂粝,置之玉食席。

尝此小民艰,以当滹沱麦。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