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访迹删和尚(其二)

寂寂坐忘久,落花从满襟。

溪声清滞虑,云影荡轻阴。

听树知风性,闻蝉證物心。

淡然无所著,渐觉道情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静坐于山林之中,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人内心的宁静与对道的理解。

首句“寂寂坐忘久”点明了僧人的修行状态,他长时间地沉浸在冥想之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接着,“落花从满襟”以花落衣襟的景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同时也暗示了僧人超脱世俗的情感。

“溪声清滞虑,云影荡轻阴”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溪水潺潺的声音洗涤了僧人心中的杂念,云彩的阴影在阳光下消散,象征着心灵的净化。这里,溪声与云影成为僧人内心平静的象征,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

“听树知风性,闻蝉證物心”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感悟。通过倾听树木与蝉鸣,僧人不仅理解了自然界的规律,更深入地体会到了万物的本质。这不仅是对外界自然的观察,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体现了禅宗中“见性成佛”的思想。

最后,“淡然无所著,渐觉道情深”表达了僧人修行的最终目标——达到一种超越物质、情感的淡泊境界,内心深处对道的追求越来越深。这种境界是佛教修行者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即达到涅槃,实现心灵的彻底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僧人修行过程中的内心变化和对道的深刻理解,充满了哲理性和艺术性。

收录诗词(545)

何绛(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任山有家蒲涧将归冈州邀予宿别珠江江上

今夕是何夕,亲知自此回。

人吟青雀舫,浪过白鹅来。

渐渐吐山月,纷纷落酒杯。

东风犹与便,正好晓帆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送任山有归冈州

弹琴送归客,草草不成音。

相见虽非远,终伤离别心。

鸟鸣朝树里,人立去帆阴。

何以为今夕,閒庭月正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仙湖客舍同野望雨望两侄赋

客斋同此夕,寒雨欲三更。

白发吾衰老,青年汝弟兄。

少孤能自立,早岁负才名。

叹逝伤而父,终宵寐不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怀桃溪主人家光禄

别业苍烟外,脩然远俗情。

桃花先岁艳,溪水向人清。

此地已久别,予怀空复萦。

因之思雅什,光禄有诗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