邃经堂

男子宜读书,读书须五车。

纸腐唇自裂,岂为刳心鱼。

吾子少年时,青云得意初。

英华发清端,赋笔凌相如。

自试文石陛,伫召承明庐。

孝隐二十年,复与志利疏。

轩裳不挂眼,钟鼓悦爰居。

归来邃经堂,志惟与道俱。

架上数万卷,偃仰时卷舒。

使彼夙昔人,微言幸发摅。

春洲生兰苕,寒溪脱红蕖。

逍遥适所愿,未可咏归欤。

上方宵旰暇,夜殿诵子虚。

形式: 古风

翻译

男子应该多读书,读书要像车载满五车。
书读多了嘴唇会开裂,哪里是为了剖开心肠捕鱼。
你年轻时才华横溢,仕途顺利刚刚开始。
你的才情如同清泉涌出,文章比肩司马相如。
你在朝廷试笔,期待被召入承明殿任职。
你孝顺隐居了二十年,再次远离名利场。
官位和荣华对你无足轻重,你喜欢的只是钟鼓声中的生活。
回到深宅经堂,你的志向只与道义同行。
书架上堆积数万卷书,你时而翻阅,时而放松。
让那些旧日的人,有幸听到你的深刻见解。
春天的洲渚生长着兰草,寒冷溪流中荷花凋谢。
你自由自在地追求愿望,还未到归隐之时。
皇上深夜也有空闲,会在宫殿中朗诵你的诗篇。

注释

五车:形容读书之多。
刳心鱼:比喻深入理解书中的内容。
青云得意:仕途顺利,意气风发。
赋笔:写文章的笔。
承明庐:古代宫中藏书之处。
孝隐:指隐居以尽孝道。
轩裳:官位和车服,代指权势。
钟鼓:古代贵族生活的象征,此处指宁静的生活。
邃经堂:深宅中的书房。
微言:深奥的言论或见解。
归欤:古文中表示归隐的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书香门第的文化氛围,诗中主人公在其家中的"邃经堂"里沉浸于阅读之中。开篇即强调男子应当读书,而所需的书籍如同五车之多,足见对知识和学问的渴望与追求。接下来两句用典故来表达学习不仅是外在的积累,更应深入骨髓,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

诗人随后回忆自己年轻时期的风采,如青云般得意洋洋,文思泉涌,甚至能与古代才子相如匹敌。自试文石陛,伫召承明庐,则描绘了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勤奋和对知识的尊崇。

孝隐二十年,复与志利疏,表达了诗人对于学问的执着追求,即便是在隐居的生活中也没有放弃自己对于学问的追求。轩裳不挂眼,钟鼓悦爰居,则写出了主人公对物质享受的超脱和内心的平静。

归来邃经堂,志惟与道俱,显示了诗人对学问的执着,以及将自己的志向与大道融为一体。架上数万卷,偃仰时卷舒,则是对主人公学习态度的一种写照,他对书籍的尊重和珍视。

使彼夙昔人,微言幸发摅,表达了诗人希望借古人之言来启迪后人。春洲生兰苕,寒溪脱红蕖,则用自然景象来比喻学问的芬芳与成长。逍遥适所愿,未可咏归欤,是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表示满足,并不急于归隐。

最后,上方宵旰暇,夜殿诵子虚,则写出了主人公即便在深夜时分,也依然沉浸于学问之中,对古籍的熟读和背诵。整首诗通过对书房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士人对于学问的执着追求,以及他对知识与文化的尊崇和热爱。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追求,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收录诗词(437)

李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 字:方叔
  • 号:德隅斋
  • 籍贯:华州(今陕西华县)
  • 生卒年:zhì)(1059-1109

相关古诗词

霹雳琴

老桐初无异,憔悴辈散木。

良材固自信,终岁委空谷。

孤根听霜霰,厥命寄樵牧。

虽云具宫徵,谁意望琴筑。

天公怜冤愤,霹雳驱怪伏。

蛟龙出苍干,电火燃裂腹。

造物一悯吊,为惠在反覆。

神驰变废物,瞻赏改旧目。

裂为君子琴,日奏太古曲。

因知物兴废,尚尔转祸福。

志士抱孤操,来者恍未卜。

壮年昧筹算,奚用定荣辱。

形式: 古风

月岩斋诗

南山之北,北山之南。环冈绕岭,紫翠相参。

奔腾蹲蹴,万里䮝骖。丘衍沃若,灵秀所涵。

平峦蔽亏,饯日西崦。月生大东,错落夕岚。

凝辉万壑,澄若渊潭。有窭人室,架楹维三。

其名实佳,佳哉月岩。窭人者何,赞皇之黔。

伊谁名之,宗伯子瞻。嗟嗟窭人,天民之淹。

昔也方将,愚妄所渐。喜功好名,虎穴屡探。

轮殷緌堕,却战犹酣。老不及人,绵力弗堪。

饮冰食檗,处约已甘。天匪靳予,事有莫兼。

俾予有知,锡福则廉。馀龄数奇,展也不占。

异时著书,虽俟桓谭。心劳用寡,远愧周聃。

今师农圃,穮蓘崇芟。年登岁乐,糠稗求餍。

褐宽缊敝,怀此不贪。门子之责,责我丁男。

我居区中,如茧之蚕。身外馀地,乌用沉潜。

逝将扫迹,于焉养恬。披风溯景,玩目嵌巉。

彼无献嘲,居之不惭。

形式: 四言诗

杨花词三首(其三)

苦恨红梅结子,生憎榆荚悠悠。

解送十分春色,能添万斛新愁。

形式: 六言诗 押[尤]韵

杨花词三首(其二)

全似秋空白云,不应日堕红尘。

楼上何人远望,黯然无语销魂。

形式: 六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