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禅长老和诗不已,故作《六虫篇》答之

凤凰览德辉,远引不待遣。

鷾鸸恋庭宇,倏忽来千转。

那将坐井蛙,而比谈天衍。

蠹鱼著文字,槁死犹遭卷。

老牛疲耕作,见月亦妄喘。

东坡方三问,南禅已五反。

老人但目击,侍者应足茧。

最后《六虫篇》,深寄恨语浅。

形式: 古风

翻译

凤凰欣赏美德的光辉,无需等待命令就飞来。
鹭鸶依恋家中的庭院,忽然间盘旋千回。
怎能将自己比作井底之蛙,谈论天地无边无际。
蛀虫沉迷于文字,即使枯死也要被书卷裹挟。
老牛疲倦于耕田,见到月亮也会错觉喘息。
苏东坡还在提出疑问,南禅寺的人已经多次反思。
老人只是静静观察,侍者想必脚上已磨出老茧。
最后的《六虫篇》中,深藏遗憾的话语看似浅显。

注释

览:欣赏。
德辉:美德的光辉。
鷾鸸:鹭鸶。
坐井蛙:比喻目光短浅的人。
蠹鱼:蛀虫,这里指书籍蛀虫。
月:月亮。
三问:多次提问。
五反:多次反思。
目击:亲眼目睹。
足茧:脚上的老茧,形容辛劳。
恨语:遗憾的话语。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诗中通过描绘六种昆虫的形象和行为,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和哲理的深刻感悟。

"凤凰览德辉,远引不待遣。" 这两句开篇即以凤凰之美丽,象征高洁的品格,而凤凰却不受召唤,自在地翱翔,显示出超然物外的情怀。

接下来的"鷾鸸恋庭宇,倏忽来千转。" 则描写了鸟儿对家园的依恋,以及它们迅速飞回的景象,这里可能隐喻着诗人对于故土或精神家园的向往。

"那将坐井蛙,而比谈天衍。" 这两句则借用了古代寓言中的“坐井观天”,以此来讽刺那些自认为看得很远大,但实际上视野狭窄之人。

"蠹鱼著文字,槁死犹遭卷。" 这里通过对书蠹(一种吃书的虫子)和鱼的比喻,表达了即使是微小的生命,也能在文字中留下痕迹,即便是死亡也不例外,这也许是在强调文学创作的永恒价值。

"老牛疲耕作,见月亦妄喘。" 这两句写的是一头老牛在劳累地耕作,并且即使看到明月,也只是徒增无谓的叹息。这可能是诗人对自己年迈体弱,但仍需坚持创作与生活的感慨。

"东坡方三问,南禅已五反。" 这里提到的“东坡”指的是苏轼本人,而“南禅”则是他在信仰上的追求和探索。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知识与修养的不断追求,以及内心世界的不停变化。

"老人但目击,侍者应足茧。" 这里的“老人”可能指的是诗人的自称,而“侍者”则是他的随从或弟子。这两句描绘了诗人以目示意,侍从以足相应的画面,显示出师生间默契的关系。

最后一句"最后《六虫篇》,深寄恨语浅。" 则表明这首诗是对“六虫”——即昆虫类比喻的结束,同时也透露了诗人内心深藏的忧虑与感慨,虽然用词浅显,但情感却十分深沉。

整体来看,这首《六虫篇》通过各种昆虫的形象和行为,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知识、修养乃至宇宙万物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是一篇充满哲理与诗意的佳作。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明日,南禅和诗不到,故重赋数珠篇以督之,二首(其一)

未来不可招,已过那容遣。

中间见在心,一一风轮转。

自从一生二,巧历莫能衍。

不如袖手坐,六用都怀卷。

风雷生謦欬,万窍自号喘。

诗人思无邪,孟子内自反。

大珠分一月,细绠合两茧。

累然挂禅床,妙用夫岂浅。

形式: 古风

明日,南禅和诗不到,故重赋数珠篇以督之,二首(其二)

朝来取饭化,乃是维摩遣。

全锋虽未露,半藏已曾转。

说有陋裴頠,谈无笑王衍。

看经聊尔耳,遮眼初不卷。

三吒故自醒,一吷何由喘。

请归视故椟,静夜珠当反。

安居三十年,古衲磨山茧。

持珠尚默坐,岂是功用浅。

形式: 古风

用前韵再和霍大夫

文字先生饮,江山清献游。

典刑传父老,樽俎继风流。

度岭逢梅雨,还家指麦秋。

自惭鸿雁侣,争集稻粱洲。

野阔横双练,城坚耸百楼。

行看凤尾诏,却下虎头州。

君意已吴越,我行无去留。

归途应食粥,乞米使君舟。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用前韵再和许朝奉

高门元世旧,客路晚追游。

清绝闻诗语,疏通岂法流。

传家有衣钵,断狱尽春秋。

邂逅陪车马,寻芳谢朓洲。

凄凉望乡国,得句仲宣楼。

恨赋投湘水,悲歌祀柳州。

何如五字律,相与一樽留。

更约登尘外,归时月满舟。

形式: 排律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