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清代董元恺的《一剪梅·其二》民歌,以“民”字为主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视角和情感。首句“少年豪气欲先民”,描绘了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怀抱为民造福的壮志。接下来的“卦有容民,数有司民”,借用了卦象和数字的概念,表达出对民众的关怀和责任。
“岂期编户作齐名”表达了意想不到的转变,即原本平凡的户籍百姓也能享有同等的荣誉。“畜我恒民,荣我中民”,体现出诗人希望长久地庇护和提升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在“长吟陇亩一遗民”中,诗人自比为在田野间吟咏的隐逸之士,虽身为民间,却心系天下。
“高阳贱民,襄阳酒民”,这里的“高阳”和“襄阳”可能是地名,也可能象征着悠闲与世俗的生活,而“贱民”和“酒民”则带有自嘲和淡然的态度,表明诗人不以身份贵贱为意,更看重内心的自由和百姓的幸福。
最后,“相忘总是葛天民,不是尧民,还是舜民”,诗人以“葛天民”自喻,向往的是远古淳朴的社会,不拘泥于现代的等级制度,而是追求像尧舜那样的圣明君主治理下的平等和谐。整首词通过“民”的不同形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民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