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黄金台迥鸳鸿集,碧玉壶深日月长。
大隐从来在朝市,谪仙况复富文章。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白玉蟾的作品,名为《寄王察院(其三)》。诗中的意境优美,语言精炼,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黄金台迥鸳鸿集,碧玉壶深日月长。"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画面。黄金台可能是指某个著名的楼阁或景点,而“迥”字生动地描写了水鸟在水边戏耍的情形;碧玉壶则象征着清澈透明,深邃悠长的时光。这里诗人运用了鲜明对比的手法,将金和玉两种不同质感的物品并列,用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向往。
"大隐从来在朝市,谪仙况复富文章。" 这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于世俗名利与个人修养的独到见解。“大隐”指的是那些隐藏于世间而不为人知的大才子,表面上看似平凡实则内藏巨能;“在朝市”意味着即便身处喧嚣闹市之中,他们依然保持着超然物外的态度。第二句中的“谪仙”一词,是对才华横溢而又不愿意屈尊于世俗礼法者的称赞,而“况复富文章”则是说这些人在文学上也有极高的造诣。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与个人修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自由和文化追求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宋代士大夫阶层对于隐逸生活的理想化追求。
不详
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恩怨荣污总不知,片云只鹤久相期。
驱磨花月三千界,断送风波十二时。
不读儒书读道书,故人听我自江湖。
君今一武登台省,我亦三清直殿庐。
薄倖东风者,无心半点春。
桃花吹满地,片片似鱼鳞。
山色重拈出,秋云似削平。
可怜松下路,月黑不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