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道中杏花盛开马上偶成

游子不知春色早,驱车漫走邯郸道。

陌上看看草色青,郊原忽睹杏花好。

邯郸女儿年十五,独立花边艺蔬圃。

鸣筝在手不忍弹,似识行人行路苦。

长安此时春正妍,上林花发艳阳天。

倚云耀日织成锦,占尽韶华娇可怜。

何似墙东花片片,淡妆浅抹生顾盼。

含露愁看出塞人,香风吹送西飞燕。

君不见道旁少年金鞍锦勒扬沙走,挥鞭飞矢贯新柳。

朝逐花间誇得意,暮上楼头醉斗酒。

当年不学游冶儿,故园花鸟长相思。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游子在邯郸道上的所见所感,以及对远方长安春景的向往。开篇以“游子不知春色早”点出主题,游子驾车行于邯郸道上,沿途景色逐渐展开。诗人细腻地捕捉到春天的细微变化,从青青的草地到盛开的杏花,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美丽。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一位十五岁的邯郸少女,在花边的菜园里劳作,手中虽握着筝,却似乎被行人的辛苦所触动,不愿弹奏。这种情感的细腻表达,使得画面更加生动,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随后,诗人转向长安,对比两地的春景,长安的繁华与上林花的艳丽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两地的不同风貌。紧接着,诗人又以“何似墙东花片片,淡妆浅抹生顾盼”为过渡,将视线从长安拉回邯郸,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充满生机的杏花图,与前文形成呼应。

最后,诗人通过“含露愁看出塞人,香风吹送西飞燕”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游子心境的描绘,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君不见道旁少年金鞍锦勒扬沙走,挥鞭飞矢贯新柳”这一场景,展现了游子旅途中的另一番景象,既有豪情也有孤独。

整首诗情感丰富,描绘了游子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展现了明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20)

吴正志(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王我虚道人还武当

五月寒江江水长,吴云楚树遥相望。

千里青山连去路,一帆明月照霓裳。

惜君昔访华阳客,斗酒百篇聊自适。

狂来辄欲摘星斗,醉后翻嫌天地窄。

阳春本自和人稀,孤踪常傍白云飞。

故乡灵境久相待,一朝跨鹤竟辞归。

与君同是烟霞侣,探奇每指栖真处。

居尘不异出尘心,忘情翻作离情语。

望君仙裾不可攀,坐对名香日闭关。

缑山何日吹笙至,携手云中共往还。

形式: 古风

康侯叔招饮石亭是先宪副颐山翁别业

石亭山中山绕亭,铜峰远列翠微屏。

一涧萦回漾清浅,数行嘉树当阶青。

秋清气朗桂花落,天香冉冉来虚阁。

倦游偏喜说投簪,林下不愁樽寂寞。

高阳兴尽凉景侵,临流谁复知琴心。

仰天看日下深壑,隔岭如同鸾凤吟。

阮家何必论南北,是处青山皆我屋。

徘徊愿假片石宿,伫看梅花发林麓。

形式: 古风

送练中丞遗裔归家

燕山日黑黄尘起,金川门外鼓声死。

长乐官为瓦砾场,殿庭流血成海水。

御史大夫练子宁,手持三尺干雷霆。

覆巢自分无完卵,一门百口归冥冥。

事去人亡二百载,芦荻萧萧馀故垒。

长陵松柏已十围,孤臣遗骨今安在。

钓龙台下水可楫,新宁城东山巀嶪。

灌园谁能识法章,佣肆犹堪藏李燮。

一日天回地转时,千金购出练家儿。

若敖之鬼终不馁,行路闻之皆歔欷。

我登钟陵山,遥望石头城。

宁为孝孺死,不作陈瑛生。

为君慷慨歌一曲,悲风飒飒江波绿。

形式: 古风

仪真道中见桃花盛开感而赋之

偪侧何偪侧,行尽江南又江北。

二月桃花烂漫开,灿若朝霞弄春色。

今年苦雨花较迟,江北不如江南时。

但愿春风随转毂,到处花开迎马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