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卯岁江南大旱七月六日临川得雨奉呈程伯禹待制

缥缈炉烟上帝阍,朝来一洗旱如焚。

垄头无复成龟兆,水面初看起縠纹。

政使夏畦炊白玉,未妨秋稼割黄云。

使君闵雨心犹在,化得邦人不茹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翻译

袅袅上升的炉烟仿佛通向天宫的大门,早晨的雨如火般浇灭了久旱的炽热。
田垄上不再有龟裂的痕迹,水面开始泛起涟漪。
即使夏日的田地需要以白玉般的清凉做饭,秋天的庄稼也能在金黄的稻谷中收割。
地方长官忧虑雨水,他的心意仍在,希望能化雨为民,让百姓不再依赖荤腥食物。

注释

缥缈:模糊不清,若隐若现。
上帝阍:天宫的大门。
旱如焚:干旱得像被火烧一样。
龟兆:田地龟裂的迹象,表示严重缺水。
縠纹:水面上的波纹。
夏畦:夏季的菜园。
白玉:形容清凉。
黄云:比喻金黄的稻谷。
使君:地方长官。
闵雨:忧虑雨水。
茹荤:吃荤腥食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地区久旱逢甘霖的情景。首句"缥缈炉烟上帝阍"以烟雾缭绕比喻天庭降下恩泽,暗示雨的到来。次句"朝来一洗旱如焚"形象地写出旱情严重,仿佛烈火焚烧大地,雨水的到来犹如救赎。

"垄头无复成龟兆,水面初看起縠纹"两句,通过田间龟裂的痕迹消失和水面泛起涟漪的变化,生动展示了雨后的复苏景象。"政使夏畦炊白玉"进一步形容雨后作物生机勃勃,丰收在望,"未妨秋稼割黄云"则预示着秋天的稻谷将如黄云般连片。

最后两句"使君闵雨心犹在,化得邦人不茹荤",表达了诗人对地方长官程伯禹的敬佩,他忧虑百姓疾苦,祈雨成功,使得民众得以解渴,生活恢复正常,甚至影响到他们减少吃肉的生活习惯,体现了其仁政爱民的情怀。整首诗语言简洁,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和对雨后复苏景象的喜悦。

收录诗词(614)

曾几(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茶山居士。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 字:吉甫
  • 籍贯: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
  • 生卒年:1085--1166

相关古诗词

九日小圃菊花有开者病疡不能泛一杯把玩而已

黄菊开何许,疏篱小隐家。

似知重九日,故放两三花。

病著杯无渌,衰年发半华。

佳辰辜负汝,满把但成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二儿次韵予亦复次韵二首(其二)

幽居有忙事,为竹绕墙隅。

雨后青葱否,风前安稳无。

井深时汲引,架倒复持扶。

只欠江梅树,君应婿玉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二儿次韵予亦复次韵二首(其一)

此君今日醉,不复记方隅。

窈窕因吾有,恢台到尔无。

青犹须雨沐,直不要人扶。

旁舍连高柳,何堪与作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儿辈次复热诗韵再次韵示之

蓐收何在渺层空,三伏炎蒸尚未中。

况复今宵无好月,不知底处有清风。

看云暮暮不为雨,畏日朝朝还自东。

忆昔给孤园里梦,褰裳觅路踏泥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