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宝光明

青黄赤白异尘寰,知音希得似寒山。

丰干未辨争饶舌,光明不遍道应难。

形式: 七言绝句

鉴赏

这首诗《百宝光明》由宋代诗人释印肃所作,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世间万物与心灵光明的深刻思考。

首句“青黄赤白异尘寰”,以色彩的多样性比喻世界的丰富性,暗示了在芸芸众生中,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和色彩,这构成了我们所处的世界。这里的“尘寰”既指现实世界,也暗含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次句“知音希得似寒山”,借用唐代高僧寒山的典故,表达了知音难觅的主题。寒山是佛教中的隐士,他的诗歌深受后世喜爱,象征着在纷扰的尘世中,能够找到心灵共鸣的人极为稀少。这里借以表达诗人对于真正理解自己思想和追求的人的渴望。

接下来,“丰干未辨争饶舌”,丰干是佛教传说中的高僧,此处可能暗喻了对于某些言论或行为的辨识与评价。诗人似乎在说,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辨别真伪、是非往往不易,那些轻易发表意见的人,或许并未经过深思熟虑。

最后,“光明不遍道应难”,这句话直击核心,表达了对光明与真理追求的难度。光明象征着智慧、真理和美好,但要将这样的光明普及到每一个角落,让每个人都能够理解和体验到,却并非易事。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传播正念、普渡众生的深刻思考和挑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探讨了个体与世界、知音与真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追求光明与真理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也蕴含了对人性、智慧与道德的反思。

收录诗词(1078)

释印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一一五~一一六九),俗姓余。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 号:普庵
  • 籍贯:袁州宜春(今属江西)

相关古诗词

證道歌(其一二六)

取舍之心成巧伪,夜枕髑髅浑说寐。

与他南面乐非轻,不知自己无心地。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證道歌(其一六○)

不可得中祇么得,更无魔党相欺嚇。

狂怖自歇即菩提,真净妙明无间隔。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资深和光求颂

同心实步叩南泉,云节空岩廓杳然。

一室清风千古意,自非声色问玄玄。

形式: 偈颂 押[先]韵

重阳日颂

去岁逢重九,风流主得宾。

黄花谈般若,白法乐天真。

今夕当良会,高峰没四邻。

孤筇挑日月,何道不通津。

形式: 偈颂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