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霜吟

见风而靡者草也,见霜而殒者亦草也。

见风而鸣者松也,见霜而凌者亦松也。

见风而靡,见霜而伤,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形式: 古风

翻译

随风倒伏的是草,遇到霜冻凋零的也是草。
听到风声就发出响声的是松树,经受霜冻依然挺立的也是松树。
风吹草低,霜降即损,它们怎能算是存在,又怎能说是消亡。

注释

风:指自然界的风。
靡:倒伏。
草:这里指普通的草。
霜:寒冷天气下的霜冻。
殒:凋零,死亡。
鸣:发出声音。
松:指松树。
凌:抵抗,挺立。
焉能:怎能。
为有:作为存在。
为亡:作为消亡。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哲学家邵雍所作的《风霜吟》,以草和松为例,探讨事物在面对自然环境中的变化。首句“见风而靡者草也”,形象地描述了草在风中随风摇曳的情景;“见霜而殒者亦草也”,则揭示了草在严霜下易凋零的脆弱。接下来,“见风而鸣者松也”,赞美松树虽经风吹却依然挺立;“见霜而凌者亦松也”,则展示了松树在霜冻中傲然不屈的姿态。

诗人通过对比草与松,表达了对坚韧不屈精神的赞赏:“见风而靡,见霜而伤”,草的软弱与松的坚韧形成鲜明对照。最后两句“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寓意即使面临困境,有如松一般坚韧的生命才能长久存在,不会轻易灭亡。整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展现了邵雍对于人生境遇的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东海有大鱼

东海有大鱼,罔罟无能近。

砀然一失水,蝼蚁得而困。

形式: 古风

乐乐吟

吾常好乐乐,所乐无害义。

乐天四时好,乐地百物备。

乐人有美行,乐己能乐事。

此数乐之外,更乐微微醉。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乐物吟

日月星辰天之明,耳目口鼻人之灵。

皇王帝伯由之生,天意不远人之情。

飞走草木类既别,士农工商品自成。

安得岁丰时长平,乐与万物同其荣。

形式: 古风

乐春吟

四时唯爱春,春更爱春分。

有暖温存物,无寒著莫人。

好花方蓓蕾,美酒正轻醇。

安乐窝中客,如何不半醺。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