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弇所作的《畏日三首(其一)》。诗中描绘了旅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首句“畏日杲杲天东隅”,以“畏日”开篇,暗示了对时光的畏惧与珍惜。日出东方,光明初照,却也预示着一天的开始和时间的流逝。接下来,“盘餐逆旅进山肤”,描述了旅人在异乡客栈中简单的一餐,山肤即山上的野果,象征着旅途中的简朴生活。
“岑崟远岫不知数,磊落近松如有须”,远山连绵,近松挺立,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生旅程的思考。远山象征着未知与遥远,近松则代表了眼前的具体与实在。
“旅人琐琐信物役,逝者滔滔皆利徒”,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旅人的忙碌与奔波,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琐琐,形容事物繁杂;物役,指为外物所役使。逝者滔滔,时间如流水般不断流逝;利徒,追求利益的人。这两句揭示了旅人在旅途中为生活所迫,忙于奔波,而时间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许多人只是在追求物质利益。
最后,“目送长云藉平隰,赤骥正愁青玉刍”,诗人站在原地,目送着远方的云彩和广阔的平原,赤骥(红色的马)正愁于青色的玉草,无法享用。这里以马的愁苦比喻人内心的无奈与渴望,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时间、生活、自然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