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寺(其七)

百粤山川第几层,重来有约漫追寻。

满台花雨飘僧梵,两岸岚光拥翠岑。

贝叶捲时猿献玉,老僧禅罢客弹琴。

登临欲上和光洞,踏破苍苔发浩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飞来寺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首句“百粤山川第几层”,以“百粤”点明地点,暗示了山脉连绵不绝,层次丰富;“第几层”则带有一种探索未知的意味,引出下文的探寻之旅。

“重来有约漫追寻”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山水的深厚情感,以及再次探访的期待。这里的“有约”不仅指诗人与自然的约定,也可能是与某种精神或理想的共鸣。

接着,“满台花雨飘僧梵,两岸岚光拥翠岑”两句,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花雨飘洒,仿佛是大自然的礼赞;僧梵之声,增添了宁静与神秘的氛围;两岸的岚光与翠岑,则展现了山川的壮丽与生机。

“贝叶捲时猿献玉,老僧禅罢客弹琴”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人文与自然的交融。贝叶卷起,象征着知识与智慧的传递;猿猴献玉,寓意着自然界的灵性与和谐;老僧禅后的静谧与客人弹琴的悠扬,共同营造了一种超脱世俗、心灵净化的意境。

最后,“登临欲上和光洞,踏破苍苔发浩吟”表达了诗人对更高境界的追求与向往。和光洞可能象征着内心的深处,或是某种精神上的归宿;踏破苍苔,既是对自然的亲近,也是对探索未知的勇气与决心的体现;“发浩吟”则意味着诗人将通过吟诵,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感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展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感悟。

收录诗词(174)

郭棐(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飞来寺(其八)

峡川风月浩无穷,不与寻常梵刹同。

两岸秋光苍翠里,数声猿啸水云中。

雨收深洞龙归钵,露滴松梢鹤唳空。

到此令人消百虑,恍如身在蕊珠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飞来寺(其九)

白云堆里暂维舟,仙境登临豁远眸。

梵刹静涵江树迥,波涛长撼海门秋。

青山危石人稀到,绝壑笼云翠欲浮。

独倚曲阑凝望久,菩提风露冷飕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飞来寺(其十)

绀园佳境倚天开,幻作人间七宝台。

四壁好山深似戟,一溪流水碧如苔。

烟暝禅林猿自化,香浮施钵鸟飞来。

全青庭上尘襟豁,入眼江山亦壮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过梅岭(其一)

岭上松杉接碧空,纷纷木叶下丹枫。

越王经略烽尘外,丞相祠堂霄汉中。

日落栖乌分古树,天高飞旆溯流风。

凭舆几度频来往,犹忆含香侍紫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