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慎行的作品,名为《抵舍承邢知吾侍御赐问裁答二首(其一)》。诗中描绘了诗人从海边归家后,面对外界的询问与关怀,内心复杂的情感状态。
首句“海畔投簪始”,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远离尘嚣,隐居海边的生活状态。投簪象征着放弃官场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接着,“伊谁问索居”一句,诗人自问,又有谁会关心自己在海边的孤独生活呢?流露出一种被遗忘的寂寞感。
“长安千里使,济水数行书”两句,通过对比长安与济水,展现了诗人对远方消息的渴望与对家乡的思念。长安作为政治中心,代表着繁华与权力;而济水则象征着诗人归家的路途,以及与之相连的亲情与友情。数行书信,承载着远方的问候与关切,让诗人感到一丝温暖。
“世事焚鱼外,时名梦鹿馀”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世事的淡泊态度。焚鱼外,暗示诗人不为世俗所累,不在功名利禄的追逐中迷失自我。时名梦鹿,则是借用典故,表达对过去追求名利的反思,仿佛一场梦醒后的空虚与失落。
最后,“平生周柱史,避俗意何如”两句,诗人以周柱史自比,周柱史是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别称,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像司马迁一样,追求独立的人格和真实的历史记录,同时反思自己是否真正避开了世俗的纷扰,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亲情、历史与个人价值的深刻思考,以及在追求内心平静与真实自我过程中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