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舍承邢知吾侍御赐问裁答二首(其一)

海畔投簪始,伊谁问索居。

长安千里使,济水数行书。

世事焚鱼外,时名梦鹿馀。

平生周柱史,避俗意何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慎行的作品,名为《抵舍承邢知吾侍御赐问裁答二首(其一)》。诗中描绘了诗人从海边归家后,面对外界的询问与关怀,内心复杂的情感状态。

首句“海畔投簪始”,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远离尘嚣,隐居海边的生活状态。投簪象征着放弃官场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接着,“伊谁问索居”一句,诗人自问,又有谁会关心自己在海边的孤独生活呢?流露出一种被遗忘的寂寞感。

“长安千里使,济水数行书”两句,通过对比长安与济水,展现了诗人对远方消息的渴望与对家乡的思念。长安作为政治中心,代表着繁华与权力;而济水则象征着诗人归家的路途,以及与之相连的亲情与友情。数行书信,承载着远方的问候与关切,让诗人感到一丝温暖。

“世事焚鱼外,时名梦鹿馀”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世事的淡泊态度。焚鱼外,暗示诗人不为世俗所累,不在功名利禄的追逐中迷失自我。时名梦鹿,则是借用典故,表达对过去追求名利的反思,仿佛一场梦醒后的空虚与失落。

最后,“平生周柱史,避俗意何如”两句,诗人以周柱史自比,周柱史是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别称,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像司马迁一样,追求独立的人格和真实的历史记录,同时反思自己是否真正避开了世俗的纷扰,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亲情、历史与个人价值的深刻思考,以及在追求内心平静与真实自我过程中的复杂情感。

收录诗词(1364)

于慎行(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更字无垢。于慎思弟。隆庆二年进士。万历初历修撰、日讲官,以论张居正“夺情”,触其怒。以疾归。居正死后复起。时居正家被抄没,慎行劝任其事者应念居正母及诸子颠沛可伤。累迁礼部尚书。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以请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余年。万历三十五年,廷推阁臣,以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以病不能任职。旋卒,谥文定。学问贯穿百家,通晓掌故。与冯琦并为一时文学之冠。有《谷城山馆诗文集》

  • 字:可远
  • 籍贯:明山东东阿
  • 生卒年:1545—1607

相关古诗词

抵舍承邢知吾侍御赐问裁答二首(其二)

海岳终堪隐,风尘几倦游。

采芝随绮季,种竹待羊求。

月迥春天树,江寒雪夜舟。

何时芳驾至,尊酒一淹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归日王兴甫文学于子冲大参来视

山斋春欲尽,上客到羊求。

对月休愁思,看山且醉游。

蚁封知是梦,驹隙信如流。

不见芄兰侣,辞官已白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挽赵秀才竹里二首(其一)

别来能几日,溘已隔重泉。

不作鹏抟海,翻成鹤上天。

谈经溪阁月,对酒竹楼烟。

回首东山社,伤心涕泫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挽赵秀才竹里二首(其二)

连年家难剧,双泪日沾缨。

已叹无兄弟,谁堪丧友生。

延陵荒草合,管子旧台倾。

更甚山阳路,空闻笛里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