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读靖康宸札有感

盟寻城下事方危,尚尔衰民益虏资。

绐楚时曾无纪信,交秦计卒堕张仪。

抗言玉铉吁何及,捐积琼林惜已迟。

劫火既灰遗墨在,小臣唯有泪沾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正当城池危急之时,盟约却让百姓更加困苦。
欺骗楚国的行为,如同纪信的故事,毫无诚信可言,最终秦国的计谋也因张仪的背叛而失败。
大声疾呼保护国家已经来不及,宝贵的财富被挥霍,令人惋惜。
战火过后,只有残存的墨迹,作为小臣,我只能泪水涟涟。

注释

盟寻:结盟寻找。
城下:城池之下,指战事。
事方危:形势危急。
衰民:贫困的民众。
虏资:敌人的资源。
绐:欺骗。
楚时:楚国时期。
无纪信:没有纪信那样的诚信。
纪信:纪信,汉代忠臣,曾假冒刘邦以骗取项羽信任。
交秦计:与秦国的外交策略。
卒:最终。
堕:败坏。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曾游说各国。
抗言:大声疾呼。
玉铉:美玉制成的乐器,借指朝廷。
吁何及:呼吁已经来不及。
捐积:捐赠或挥霍积累的财富。
琼林:比喻珍贵的财富。
惜已迟:可惜为时已晚。
劫火:战火。
既灰:已经化为灰烬。
遗墨:遗留的文献或书法。
小臣:谦称自己为小臣。
泪沾颐:泪水沾湿脸颊。

鉴赏

此诗描绘了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诗人通过历史的回顾和个人经历的抒发,表达了深切的忧患意识。

"盟寻城下事方危,尚尔衰民益虏资。" 这两句描写的是宋军在靖康之战中节节败退,国事危急,百姓遭受战乱之苦,财富被掠夺一空的情景。

"绐楚时曾无纪信,交秦计卒堕张仪。" 这两句通过历史的比喻,表达了对朝廷失策和奸臣当道的批评,"绐楚"指的是古代楚国不守信用的情况,而"交秦计"则是指历史上秦国与其他国家结盟而最终被出卖的情况,"堕张仪"则是直接点名战国时期的奸臣张仪。

"抗言玉铉吁何及,捐积琼林惜已迟。" 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朝政失误和个人无力回天之感,"抗言"表达了想要直言时事的愿望,而"玉铉"则是象征着清廉不受污染的品格;"捐积琼林"则是用珍贵的琼林来比喻诗人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惜已迟"表达了诗人的自责与无奈。

"劫火既灰遗墨在,小臣唯有泪沾颐。" 这两句则是直接抒发了靖康之变后个人经历的哀痛和悲伤,"劫火既灰"指的是战乱之后的残破景象,而"遗墨在"则象征着历史留下的记录;"小臣唯有泪沾颐"则是诗人以小官自居,对于国家的不幸和个人的无力,只能用眼泪来表达悲哀。

总体来说,这首诗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反思,也是个人情感的强烈抒发。它通过对过往战乱与国变的回忆,表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和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以及个人的无力感和悲痛之情。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同罗季能章成父张子直登樊城制胜楼

避愁聊复上层楼,上到层楼转更愁。

杳杳青烟榆夹塞,鳞鳞翠浪麦平畴。

山连楚甸三千里,地隔中原四百州。

立尽栏干谁领会,沧波渺处起沙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因赋风筝与黄郎偶

竹君为骨楮君身,学得飞鸢羽样轻。

出手能施千丈缕,举头可问九霄程。

高穷寥旷宁无力,少假扶摇即有声。

所惜峥嵘能几日,儿曹偻指已清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次蒋志父韵

中原百战徯来苏,浸喜衣冠复旧区。

要得一行须老将,曾何千虑付狂夫。

山川感慨诗难尽,烟火萧条酒尚无。

若问西湖已芜没,望穷惟有几浮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江陵和费察推九蕊瑞莲韵

喜对荆人一笑嫣,吾邦今见此嘉莲。

脂容妩媚目疑幻,玉貌参差骨是仙。

试把万葩千卉较,曾无一蒂九芳连。

分明河洛中兴象,要竭精忠答上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