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反思与厌倦,以及对自然隐逸生活的向往。首句“忍死难争没世名”道出了诗人对于追求功名的无奈与放弃,认为即使活着也难以在历史中留下名声。接着“从前始悔领专城”则反映了诗人对曾经担任地方官职的后悔,可能是因为官场的复杂与不公。
“乾坤到此消清气,文字多应变徵声”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失望,认为天地间弥漫着污浊之气,文字也可能因此而失去原有的纯净与正直。这里的“清气”与“徵声”分别象征着清廉与正直,与“乾坤”(天地)相对,强调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杜甫自怜穿短褐,终军莫再请长缨!”这两句引用了杜甫和终军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自怜,以及对过去那些追求理想与正义的先贤们的怀念。杜甫穿着粗布衣裳,仍然坚持写作,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终军曾请求皇帝赐予长剑以报效国家,但并未实现。这两句暗示了诗人虽有抱负,但现实却难以实现。
最后,“思焚笔砚归山去,遁迹渔樵过此生。”表达了诗人渴望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愿望。他打算烧毁笔墨纸砚,隐居山林,与渔夫樵夫为伍,过上一种自由自在、与世无争的生活。这种思想反映了诗人对官场束缚的解脱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其对个人精神自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