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郑侍讲丈筠各

廿载忘年友,相知此寸心。

谈经多妙契,觅句有清吟。

自我成萍梗,劳君念竹林。

茫茫天壤大,落落几知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全祖望为悼念友人郑侍讲而作。全诗情感深沉,表达了对亡友的深切怀念与哀悼之情。

首联“廿载忘年友,相知此寸心”,开篇即点明了与亡友长达二十年的深厚友谊,强调了彼此间超越年龄界限的真挚情谊。一个“忘年”二字,道出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感基础,即使年岁有别,也无碍于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颔联“谈经多妙契,觅句有清吟”,进一步描绘了两人交往时的情景。在探讨经学时,他们心灵契合,共同追求真理;在创作诗歌时,他们互相启发,共同品味文学之美。这一联通过“妙契”和“清吟”两个词,生动地展现了两人在学术和艺术上的默契与共鸣。

颈联“自我成萍梗,劳君念竹林”,转而表达诗人对自己离世后,亡友郑侍讲将如何思念自己的感慨。诗人自比为随波逐流的浮萍和无根的水草,暗示自己生命的短暂与飘零,同时也表达了对亡友深切的感激与不舍。同时,诗人借用“竹林”这一意象,寄托了对亡友的怀念,以及希望亡友能在竹林中找到慰藉的心愿。

尾联“茫茫天壤大,落落几知音”,总结全诗,表达了对人生苦短、知音难遇的感慨。在浩瀚的天地间,能够遇到真正理解自己、与自己心灵相通的朋友,实属难得。这一联既是对亡友的哀悼,也是对生命中珍贵友情的颂扬。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对亡友的回忆与怀念,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逝去生命的感慨,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友之作。

收录诗词(798)

全祖望(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学者称谢山先生。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博通经史,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万斯同,于南明史实广为搜罗纂述,贡献甚大,其著作极为丰富,达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数学术著作用力极深。其主要著作有:《鲒埼亭集》、《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读易别录》、《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

  • 字:绍衣
  • 号:谢山
  • 籍贯:浙江鄞县(今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
  • 生卒年:1705-1755

相关古诗词

谷林兄弟来索洛伽莲种予以去年仲冬遣人致之深以苦寒为虑意其未必得活也今年谷林兄弟以诗来告花放喜而有作

泊花池上妙莲开,可忆明山辛苦来。

健步踰江踰海去,孤根和雪和冰栽。

波澄犹带秋潮色,薏苦还存西竺胎。

似此策勋宜十赉,问君何以报花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张靓渊示所藏李樛仙观察故扇其阳为倪文正公书其阴为张遗民画文正书固足重而遗民画亦罕矣靓渊索赋七古灯下率笔应之

翰林尚书李公子,廿载愚公为国死。

元公之后有贞臣,碧血淋漓光世史。

米家船散故物空,腰扇萧寥出尘滓。

清河舫中多贮藏,签轴纷纶难屈指。

雨窗为我资古欢,亳社劫灰宛在此。

峨峨始宁拨镫书,寒芒尚共衣云紫。

当年椽笔玄又玄,童乌妙悟在免齿。

三爻吞罢论三案,鸺鹠胆落不可止。

馀事风流寄六书,亦复崛奇难意拟。

何来更有张三画,秋甫真传风雪里。

亡国之谶在命名,陵冬之节善传髓。

摩挲私印亦自佳,不教圣思独擅美。

可惜三绝尽无存,残山剩水仅尔尔。

从来书画重以人,苟非其人适堪鄙。

此书既属鲁公徒,此画还应所南比。

又况樛仙手泽馀,如彼岑鼎连其趾。

同心臭味托兰荪,故国云烟重桑梓。

主人宝之扬清风,庾元规尘隔千里。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送钱二池之黄檗

漫山黄檗护忠魂,料得玄宫亦倚门。

屈指甬江秋涨动,吾儿此日发江村。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

星斋远我出山,且盛夸我用世之才以相歆,动其意为我贫也,率赋答之(其一)

故人眷念萧寥况,珍重双鱼劝盍簪。

屯女岂应重策马,蒙夫未必竟多金。

寸长尺短谁相谅,北马南辕我弗任。

不道廿年叨雅素,尚将茅束诱春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