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出自宋代释清远的《偈颂一一二首》中的第五十首,它以一种抽象而深邃的方式探讨了禅宗哲学的核心概念。诗中“作无作作”暗示了事物的本质并非通过外在形式或行为来定义,而是内在的、无形的。这里的“无作”意味着不做任何刻意的作为,而“作作”则可能是指看似有为的行为。这种矛盾的表述,实际上是在强调真正的存在和行动并非显而易见,而是超越了表面现象。
“贯色通声”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意指色彩和声音的连贯性和穿透性,它们不仅仅是感官体验,更蕴含着深层的意义和连接。这与佛教中关于“法界缘起”的观念相呼应,即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没有孤立的存在。
“水中盐味,不见其形”则是对前文的总结和深化,用水中看不见的盐味比喻那些难以直接感知但又无处不在的真理或本质。盐味虽不可见,却能深刻地影响水的味道,正如真理或本性虽然不易察觉,却能深远地影响我们的存在和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引导读者去思考那些超越表面、触及本质的真理,以及这些真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和影响我们。它体现了禅宗追求直觉、洞察事物本质的精神,同时也蕴含了对宇宙万物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