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文君真知音,私奔司马氏。

阮籍真好色,邻家恸处子。

惟此真之中,邪正亦倍蓰。

然宁侧其冠,不必纳其履。

刑罚可失出,褒贬腌逼里。

历观史传中,竞艳每书此。

一时爱其才,春秋紊大旨。

且令炫才者,越礼有所指。

风俗自兹靡,责归作俑始。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鉴赏

这首诗《读史》由清代诗人缪烜所作,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探讨了人性中的善恶、礼法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

首先,诗中提到“文君真知音,私奔司马氏”,借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强调了知音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挑战和对爱情自由的向往。

接着,“阮籍真好色,邻家恸处子”则以阮籍的好色行为,以及他周围人对此的不同反应,反映了社会对于性欲的不同态度和道德评判标准。

“惟此真之中,邪正亦倍蓰”,这句话强调了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提醒人们要分辨是非,坚守正道。

“然宁侧其冠,不必纳其履”,意味着在面对不正之风时,人们应保持独立思考,不必盲目跟从,即使是在小节上也要坚持原则。

“刑罚可失出,褒贬腌逼里”,指出法律与道德评价有时会存在偏差,需要谨慎对待,避免因一概而论而造成不公平。

“历观史传中,竞艳每书此”,表明诗人通过阅读历史,发现其中不乏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这些见解值得被记录和传承。

“一时爱其才,春秋紊大旨”,批评了当时社会对个人才华的过分推崇,导致了对传统价值观的破坏,强调了道德与礼法的重要性。

“且令炫才者,越礼有所指”,进一步指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对才华的过度追求,忽视了礼法的约束,从而引发了社会风气的败坏。

“风俗自兹靡,责归作俑始”,总结道这种风气的形成,责任在于那些率先打破常规的人,即“作俑者”,强调了个人行为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故事的解读,深入探讨了人性、道德、礼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行为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展现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

收录诗词(97)

缪烜(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偶咏

春风本无心,开花任红白。

红白不坚贞,风飘委阡陌。

倩树护花幡,谋设当风帟。

灼灼矜春光,幡帟倏然摘。

风自行其常,花遂失其魄。

人皆怨风狂,我不为花惜。

凡物贵自强,凭依究何益。

如以言之非,试与观松柏。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及门孔义韩问橘过淮而变枳,未识枳返淮而仍橘否喜其心思灵活,书此广之

橘过淮变枳,土易性随失。

未闻枳返淮,可以复成橘。

偶缘子质疑,恍起予载笔。

宁惟物乖常,而人亦莫必。

秦桧伯夷颂,居然伊周匹。

钤山堂十年,冰雪志士律。

一朝利禄萦,顿改庐中质。

所以圣贤尊,终始守贞一。

形式: 古风 押[质]韵

有感

杨柳垂丝草展茵,羊昙西醉过州堙。

低徊许子凄凉句,侬与将军是故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偶感

南山有松柏,茑萝附其根。

植体虽不同,相依朝与昏。

缠干复牵枝,保此真质存。

美哉伯夷传,所喻乃名言。

苍蝇集骥尾,万里得腾奔。

颜贤失孔圣,胡能到今尊。

士贵识所托,终始无翩翻。

形式: 古风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