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庵即事(其八)

大地一孤僧,僧孤却有朋。

雨师供茗碗,风伯致薪蒸。

细语虫相答,求声鸟所能。

未应嫌拣择,褦襶是苍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孤独的僧人借宿于庵中,与自然界的生灵进行着微妙的交流。首句“大地一孤僧”便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而略显寂寥的场景。接着,“僧孤却有朋”一句巧妙地揭示了僧人虽身处孤境,却并不孤单,因为他与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建立了某种心灵上的联系。

接下来的两句“雨师供茗碗,风伯致薪蒸”,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力量人格化,赋予它们以特定的角色和职责。雨师为僧人提供茶具所需的水,风伯则送来燃烧的木柴,这种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细语虫相答,求声鸟所能”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通过昆虫的低语和鸟儿的啼鸣,诗人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对话的世界。昆虫与鸟儿的互动,不仅丰富了环境的氛围,也象征着自然界中不同生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最后,“未应嫌拣择,褦襶是苍蝇”一句,以苍蝇作为反例,暗示了自然界中每一种存在都有其独特价值和位置,不应因表面的不雅或不受欢迎而被忽视或嫌弃。这句话既是对前文自然和谐共生主题的呼应,也是对人类社会中价值判断的一种反思,提醒人们要尊重万物,避免以偏概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感悟,同时也蕴含着对社会现象的哲思。

收录诗词(1733)

成鹫(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借庵即事(其九)

雨后远天清,阶前异草生。

焦芽才甲柝,败种亦勾萌。

菌桂春芳歇,蕣花朝露荣。

桑榆吾老矣,努力事归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借庵即事(其十)

昨得山中信,园荒宿雨馀。

虚堂旋野马,悬釜涸游鱼。

风入翻书乱,云来借宅居。

所闻快如此,所见复何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宿胡宪公署中作(其一)

久不到城市,胡为为此行。

主人真好道,知我本无情。

坐久月光满,茶香峡水清。

老来有深契,一笑足平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宿胡宪公署中作(其二)

大道难久默,澹交宁羡浓。

官衙初下榻,虚室自鸣钟。

此地有生客,故山无老农。

夜来作归梦,飞上最高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