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寺创建已百馀载供奉准提佛母并诸神佛为比丘尼住持焉后尼死失及星散阒其无人香火萧条只存前后二殿虽有北畔店屋作本寺香资然亦典质人家矣而寺宇坍塌炉冷烟消偶至其地令人生寥落之感嘉庆十三年增生陈廷瑜等倡议重兴次年即捐资赎回北畔店屋修葺前后两傍寺宇暨所倒坏店屋斋舍香火始复迨二十二年再小葺户牖瓦甍佛座神居颇称安稳二十五年复捐资重脩各殿堂妆塑佛像修置神龛补造器物又复灿然可观焉呜呼寺观盛衰关乎气运惟赖善信君子敦行不怠维持调护以兴衰而振废自兹以往将见香烟䅖灯彩辉煌较前尤盛焉因作诗以

一片真诚卫佛门,几番首倡葺秪园。

浮屠七级思功德,自觉芳名万古存。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准提寺从兴盛到衰败再到重兴的过程,充满了历史沧桑感与人文关怀。诗人通过描述寺庙的变迁,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对重建寺庙的期待。

首句“一片真诚卫佛门”,开篇即点明了诗人对佛教的虔诚之心,以及维护佛教精神的坚定决心。接着,“几番首倡葺秪园”则展现了诗人及其同僚在寺庙衰败时的主动作为,他们发起修复寺庙的行动,体现了对佛教事业的担当和奉献。

“浮屠七级思功德”一句,借佛教建筑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功德的向往与追求。诗人通过“自觉芳名万古存”的感慨,强调了个人行为对历史的影响,即使在时间的长河中也能留下印记。

接下来的段落,诗人回顾了准提寺从兴盛到衰败的历程,描述了寺庙在无人管理、香火稀疏后的荒凉景象。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廷瑜等人站了出来,倡议重兴寺庙,并通过捐款、修复建筑、重塑佛像等一系列行动,使寺庙得以恢复往日的辉煌。

最后,诗人以“寺观盛衰关乎气运,惟赖善信君子敦行不怠,维持调护以兴衰而振废”总结,强调了佛教事业的兴衰与社会风气、善信的努力密切相关。他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善信加入,共同维护和振兴寺庙,使之成为香烟缭绕、灯火辉煌的圣地。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情厚意,也蕴含了对社会和谐与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通过描绘准提寺的兴衰历程,诗人呼唤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保护,以及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努力。

收录诗词(5)

曾浚成(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赞和斋陈先生总理引心书院十三年

引心院建十三年,惟日孜孜为劝贤。

讲席宏开陶伟器,文坛结构选青钱。

群材喜得登云路,主席欣看八月仙。

艺苑书勋名可久,歌诗祝颂乐无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庚辰岁来郡考试閒步引心书院诣文昌寂凝坛及准提寺吕祖庙见其栋宇坚牢门屏巩固规形体制迥异昔时询诸守院人稔知陈君廷瑜勤劳董脩从事十三年不厌不倦方得遹观厥成余闻而心慕之不揣鄙词歌以为赠

三教回环气运开,文坛佛座接仙台。

凭依在德昭灵感,蕴藉为功达化裁。

慧眼时观龙轴降,灵符画引鹤书来。

百年故址今殊昔,董倡奇勋实伟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寿握卿陈先生四十八

天高气爽露华涵,介寿登筵晋酒酣。

胜友歌诗敲砚北,德星聚野耀闽南。

筹添海屋知盈百,祝效华封已得三。

来岁知非旋服政,频年矍铄拜恩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赠陈握卿庚午年呈禁庙宇积弊

巍巍肃穆梵王宫,颓废如今不古同。

赤脚野仙盘殿上,裸身罗汉踞廊中。

遂令宝帐香烟歇,渐觉银灯烛影空。

重振赖君除积弊,挥毫一扫旧腥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