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二十七首(其二十四)

吾闻羲轩时,真淳初未散。

人人悟此理,不用一言赞。

漂流三季后,前圣多忧患。

木铎方大鸣,音响惜中断。

百家自其后,非是纷相难。

父子起争端,恨死呻吟缓。

秦人规我隙,行素俱灰炭。

读律不读书,条贯毛发乱。

嗟彼商颜人,坐不学城旦。

一曲紫芝歌,应有三人叹。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感兴二十七首(其二十四)》由宋代末年至元初时期的方一夔所作。诗中充满了对历史变迁与人性道德的深刻反思。

首句“吾闻羲轩时,真淳初未散。”以远古时代为背景,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纯朴风气的怀念。接着,“人人悟此理,不用一言赞。”强调了在那个时代,人们自然地理解并实践着道德真理,无需言语夸赞。

随后,“漂流三季后,前圣多忧患。”描述了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逐渐变得复杂,先贤们面对诸多困扰。紧接着,“木铎方大鸣,音响惜中断。”比喻圣人的教诲如同木铎之音,虽响亮却最终沉默,象征着道德教育的断绝。

“百家自其后,非是纷相难。”指出从百家争鸣之后,社会陷入了无序与纷争之中。接下来,“父子起争端,恨死呻吟缓。”描绘了家庭内部因道德沦丧而产生的矛盾与痛苦。

“秦人规我隙,行素俱灰炭。”通过秦朝的例子,警示后世要警惕道德的缺失。接着,“读律不读书,条贯毛发乱。”批评了法律至上,忽视道德教育的现象,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最后,“嗟彼商颜人,坐不学城旦。”感叹那些生活在商颜山的人,因为不学习道德规范而陷入困境。“一曲紫芝歌,应有三人叹。”以紫芝歌为喻,表达了对道德沦丧的深切忧虑,认为至少有三人对此深感痛心。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表达了作者对道德沦丧、社会失序的忧虑,以及对恢复社会纯朴风气的渴望。

收录诗词(486)

方一夔(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感兴二十七首(其二十五)

雄蜂采花粉,雌蜂衔花汁。

粉以作黄蜡,汁以蒸白蜜。

不辞盗我廪,但规安我室。

吾穷还可忍,岁岁看分出。

不见岐周人,先世但积德。

土地付獯狄,自爱豳沮漆。

儿孙遍天下,鲁卫酆郇毕。

勿言天未定,此理终可必。

形式: 古风

感兴二十七首(其二十六)

屏前戏群优,黄冠与榛杖。

喜怒视朝暮,吊庆随俯仰。

不知有线索,但道多伎俩。

须臾屏后人,掣去无影响。

人生大化中,天地一罝网。

纷纷声利场,举世争掉鞅。

此身归空虚,身外计得丧。

我笑痴绝人,长作去来想。

区区曹孟德,诡谲穷万状。

闻道西陵坟,妓乐闹黄壤。

形式: 古风

感兴二十七首(其二十七)

我观古人书,得见千载上。

正闰互立论,南北纷相谤。

自从获麟后,法度久沦丧。

非是千万端,史笔不可仗。

我欲作野史,笔法师素王。

文章行诛赏,约束归至当。

其人负吾诛,勿谓已属纩。

书成不流传,则本留千嶂。

还有知我人,百世永相望。

形式: 古风 押[漾]韵

重九前一日与何会卿诸友分韵得日字禁体用字

人生多别愁,日月去如掷。

飞鸿背朔云,老去犹旅食。

良会不可常,一岁四五日。

悠然千载上,此愿何时毕。

是时属秋季,月魄如弦直。

倦翰纵横飞,暮景凝绀碧。

园英澹寒芳,贫女改颜色。

咄哉值兹辰,仅隔风雨夕。

心赏了无馀,万物空相逼。

勿叹客囊空,冷面令渠赤。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