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京秋(其一)秋声

良夜寂。无端送幽信,做成萧瑟。

不是哀弦,亦非脆管,凄凉无匹。

倾耳纱窗未已,短篱边、添个寒蟀。等闲觅。

此声何处,似南仍北。我本悲秋词客。

怎禁他、啾啾唧唧。冷梦催醒,微吟凄断,愁来无迹。

水咽云寒,只一夜、能使愁人头白。红闺夕。

休更琼楼吹笛。

形式: 词牌: 玉京秋

鉴赏

这首《玉京秋》(其一)的《秋声》,由清代诗人俞樾所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中特有的凄凉氛围。诗中通过“良夜寂”开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孤寂的夜晚景象。接着,诗人巧妙地运用“无端送幽信,做成萧瑟”,将无形的秋声具象化为一种能触动人心的萧瑟之感,引人入胜。

“不是哀弦,亦非脆管,凄凉无匹”三句,进一步强调了秋声的独特之处,它不同于传统的音乐形式,却能带来强烈的凄凉感受,仿佛直接穿透心灵。接下来,“倾耳纱窗未已,短篱边、添个寒蟀”两句,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结合,描绘了一幅秋夜寒虫鸣叫的画面,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和画面感。

“等闲觅。此声何处,似南仍北”则表达了对秋声来源的探寻与困惑,这种声音似乎来自四面八方,难以捕捉其源头,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接下来,“我本悲秋词客。怎禁他、啾啾唧唧”两句,诗人自述其作为悲秋之人,面对这不绝于耳的秋声,内心不禁涌起无尽的愁绪。

“冷梦催醒,微吟凄断,愁来无迹”几句,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表达,诗人似乎在梦中被这秋声唤醒,低声吟唱,愁绪弥漫,却无从寻觅其踪迹,表现了愁绪的深沉与难以言表。最后,“水咽云寒,只一夜、能使愁人头白”一句,以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秋声对人的影响,仿佛一夜之间就能让愁人白发苍苍,极富感染力。

“红闺夕。休更琼楼吹笛”结尾,诗人劝慰读者,在这样的夜晚,不妨放下外界的喧嚣,享受这份宁静与孤独,或许能找到内心的平静。整首诗通过对秋声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在面对自然变化时的复杂情感体验。

收录诗词(425)

俞樾(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曲园居士。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

  • 字:荫甫
  • 籍贯:浙江德清
  • 生卒年:1821-1907

相关古诗词

玉京秋(其二)秋色

桐叶秃。闲庭又添得,浅黄深绿。

烂漫风前,几丛水蓼,几丛霜菊。

尤喜西风锦衲,雁将来、先已红足。映修竹。

紫罗裳倩,绛云冠矗。一曲园中游瞩。

喜秋光、斑斓满目。转忆春三,红酣香暖,反嫌粗俗。

老去江郎,怎笔下、无此缤纷浓郁。萧斋读。

空对秋山如沐。

形式: 词牌: 玉京秋

齐天乐.咏白秋海棠和竹樵翁

断肠花种瑶阶畔,嫣然玉人红泪。

几日酸风,连宵嫩雨,化作阑干铅水。脂痕尽洗。

但幽质柔情,淡妆新试。

不是青衣,菊花休误唤娇婢。

春宵酣睡未足,记高烧画烛,秾艳无比。

一样佳名,风流自别,非复寻常罗绮。墙根徒倚。

问好女儿花,可能争媚。等是秋容,素娥来赏此。

形式: 词牌: 齐天乐

水龙吟.竹翁又谱此咏白秋海棠,因亦同作

海棠本是神仙,春风金屋藏佳丽。

何来异种,墙根砌畔,雨中烟里。

瘦影堪怜,脂痕尽涤,自然娇媚。

想当年思妇,抛残玉箸,原不是、灵芸泪。

堪笑秋容犹绮。抱幽心、谁同高致。

昂然绛帻,翩然金凤,纷罗庭际。

素女冰姿,红儿艳品,赏心谁寄。

只词人、妙笔摹将冷格,写银光纸。

形式: 词牌: 水龙吟

帝台春.送竹樵方伯入觐

幢葆启戟。迢迢赴京国。

驿路早梅,喜挈清娱,同寻春色。

咫尺觚棱金阙近,听宫漏、鹭鹓祥集。

想从容,奏对明光,香烟细裛。驰玉勒。行紫陌。

返第宅。召宾客。

再省识帝里,莺花过,元宵后、大好艳阳风日。

应有温纶自天降,前后主恩四持节。

与吴下宾萌,又重联吟席。

形式: 词牌: 帝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