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岁吟

六十残躯鬓已斑,缪称仙术有□□。

时来孺子成功易,势去圣人为力难。

虽则筋骸精康健,奈何情意已阑珊。

着身争处明开眼,三十年来看世间。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年老体衰头发斑白,错误地自称仙术非凡。
时机到来年轻人轻易成功,但形势逆转连圣人也难以施展力量。
虽然身体还算硬朗,但情感却已消退不再浓烈。
身处世间纷扰中,我睁眼看透一切,回顾这三十年。

注释

六十:形容年龄大。
残躯:衰弱的身体。
缪称:错误地自称。
仙术:超自然或神秘的能力。
有□□:此处原文有缺失,可能是形容词或名词。
时来:时机来临。
孺子:年轻人。
势去:形势逆转。
圣人:道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
为力难:难以施展力量。
筋骸:筋骨。
精康健:身体健康。
情意:情感。
阑珊:消减、衰退。
着身:置身于。
争处:纷扰之处。
明开眼:清醒地看。
三十年:三十年的时间。
看世间:观察和体验世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的《六十岁吟》,诗人以自述的方式,表达了六十岁时对人生境况的感慨。首句“六十残躯鬓已斑”描绘了诗人年老体衰的形象,白发苍苍,暗示岁月的无情流逝。接下来的“缪称仙术有□□”可能是在自嘲,说自己虽然自称有某种养生或修道的技艺,但实际效果并不显著。

“时来孺子成功易,势去圣人为力难”两句,寓言般地表达了世事无常,顺境中年轻人容易取得成功,而在逆境中即使是圣人也难以施展力量,体现了人生的不易和命运的不可抗拒。

“虽则筋骸精康健,奈何情意已阑珊”进一步表达了诗人虽然身体尚算健康,但情感上却已感到淡漠,失去了往日的热情。最后一句“着身争处明开眼,三十年来看世间”,诗人以看透世态炎凉的语气,回顾自己三十年的人生经历,感叹世事变迁,人生如梦。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个人的衰老与心境变化,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沧桑,富有哲理,展现了邵雍深沉的人生感悟。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内乡天春亭

内乡有园名天春,春时桃李如綵云。

邑民携觞连帘幕,或歌或舞何欢欣。

县尹中间意自若,直谓前世无古人。

牡丹百品红与紫,华而不实徒纷纭。

形式: 古风

天人吟

知尽人情天岂异,未知何啻隔天地。

少时气锐未更谙,不信人间有难事。

知尽人情与天意,合而言之安有二。

能推己心达人心,天下何忧不能治。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天人吟

天生此身人力寄,人力尽兮天数至。

天人相去不毫芒,若有毫芒却成二。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寘]韵

天听吟

天听寂无音,苍苍何处寻。

非高亦非远,都只在人心。

形式: 五言绝句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