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林风怒雨声黑,小阁灯背人语阑。

谁知云外月高照,定是叶间莺最寒。

时觉急飘愁未已,似闻徐滴喜初翻。

骊驹北首榆关路,天晴烟树沙碛宽。

形式: 古风

翻译

高高的树林中风雨交加,声音阴沉;小阁子里,灯光下人们的话语渐渐停止。
谁又能想到,云层之外的明月依然高悬;定是树叶间的小鸟感到最寒冷。
不时地,我感到一阵急促的飘落,忧虑还未消散;仿佛又听见缓慢的滴水声,带来一丝喜悦的转变。
那匹骏马向着北方的榆关之路而去,天气放晴,远处的烟树和沙漠显得更加开阔。

注释

高林:高大的树林。
怒:强烈。
雨声黑:风雨声阴沉。
小阁:小楼阁。
灯背人语阑:灯光下人们的交谈结束。
云外月:云层之外的月亮。
叶间莺:树叶间的莺鸟。
最寒:最感寒冷。
急飘:急促飘落。
愁未已:忧虑未消。
徐滴:缓慢滴水。
喜初翻:喜悦初现。
骊驹:骏马。
北首:向北。
榆关路:通往榆关的道路。
天晴:天气晴朗。
烟树沙碛:远处的烟雾笼罩的树木和沙漠。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风雨交加的夜晚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愁思和孤独感。

"高林风怒雨声黑,小阁灯背人语阑。" 这两句以激烈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紧张而又神秘的夜景,高大的树林在强劲的风中摇曳,伴随着如同愤怒咆哮的雨声,使得整个环境显得十分阴森。小阁中的灯光被背影所掩盖,而人语则从围墙的缝隙间透出,营造了一种隐秘而又隔绝的氛围。

"谁知云外月高照,定是叶间莺最寒。" 这两句诗转换了视角,从室内走向室外,或许在这风雨交织之夜,只有那遥不可及的明月,洒落着清冷的光辉,而不为人知。在这样的夜晚,即便是小动物也感到异常的寒意。

"时觉急飘愁未已,似闻徐滴喜初翻。" 这两句诗流露出诗人的内心世界,他的心绪如同风中的落叶,飘摇不定,而那愁思似乎还没有平息。然而,就在这片刻的宁静中,或许能听到一丝微弱的欢乐之声,如初生的希望。

"骊驹北首榆关路,天晴烟树沙碛宽。" 最后两句诗跳出了室内,转向了遥远的地方,诗人提及了边塞的风景,那里有着雄壮的战马,而当天空晴朗时,烟霭缭绕于树木之间,即便是在沙漠与关隘间,也能感受到一份开阔。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对照的手法,将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深邃而又丰富的意象空间。

收录诗词(8)

狄遵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约公元一o三六年前后在世)字元规。生卒年均不详,约宋仁宗景佑中前后在世。少颖悟,笃志于学。每读书,意有所得,即仰屋瞪视,人呼之勿闻。以父任为襄阳主簿,居数月,弃去。好为古文,又嗜杜甫诗。著春秋杂说,多所发明。尝患时学靡敝,作拟皇太子册文,除侍御史。又制裴晋公传,人多称之。遵度著有文集十二卷,《宋史本传》传于世

  • 籍贯:潭州长沙

相关古诗词

看白云爱而成诗

秋风吹白云,触处自何谷。

初犹半洞门,欻出遍岩腹。

零落依水湄,片段挂枯木。

馀影透微白,灭迹混空绿。

烟萝自蘙密,岛溆徒萦曲。

安知苍梧野,下覆猿鸟哭。

谁能久徘徊,返顾视黄鹄。

形式: 古风

谒孔先生

月出高树枝,影动酒樽处。

树深月色薄,稍以灯火助。

主人喜我过,斟酌亦云屡。

于时幸无累,所谈非近务。

凉风自远生,清景澹吾虑。

方期西山秋,历览陪杖屦。

形式: 古风

登楼三首(其三)

莎青石细浅见底,天空云淡无一毫。

波间圆月照不动,海上清风来最高。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豪]韵

登楼三首(其一)

道之不行乘桴浮,赴河蹈海成今游。

春归应到岭北树,日出先照天南楼。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