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归田舍作四首(其二)

馀生甘分老渔樵,竹径柴扉掩寂寥。

舍后薄田堪种秫,门前流水喜通潮。

人遭岁歉餐榆粥,天假春晴养麦苗。

早起冯高望西北,楚氛犹自未全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者晚年选择归隐田园的生活状态,充满了淡泊宁静的田园诗意。

首句“馀生甘分老渔樵”,诗人以“甘分”二字表达了对晚年生活的满足与接受,愿意像渔夫和樵夫一样过着简单自然的生活。接着,“竹径柴扉掩寂寥”一句,通过竹径与柴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孤独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淡泊。

“舍后薄田堪种秫,门前流水喜通潮”两句,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归田后的日常景象。薄田虽小,但足以种植高粱(秫),门前的流水在春潮的滋润下显得生机勃勃,这些都让诗人感到满足与喜悦。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人遭岁歉餐榆粥,天假春晴养麦苗”两句,通过对比描绘了不同境遇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在年成不好的时候,人们只能以榆树皮为食;而在春日晴朗的日子里,却能利用好天气来培育麦苗,展现出自然界与人类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希望。

最后,“早起冯高望西北,楚氛犹自未全消”一句,描绘了诗人清晨起床后远眺的情景。他望着西北方向,似乎在关注着某种事物或情况,但烟雾仍未完全散去,暗示着某种未解之事或未尽之愿。这一细节增添了诗歌的意境深度,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期待与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归田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简朴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273)

谢应芳(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幼钻研理学,隐白鹤溪上,名其室为“龟巢”,因以为号。授徒讲学,议论必关世教,导人为善,元末避地吴中,明兴始归,隐居芳茂山,素履高洁,为学者所宗,有《辨惑编》、《龟巢稿》等

  • 字:子兰
  • 号:龟巢
  • 籍贯:常州武进(今属江苏)
  • 生卒年:1295~1392

相关古诗词

二月归田舍作四首(其三)

鸦鸣鹊噪总无灵,庸孺讹言更莫听。

万国山河春荡荡,一时烟雾昼冥冥。

官军自足追穷寇,县吏犹劳募壮丁。

何日卖刀仍买犊,花村鸡犬共安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二月归田舍作四首(其四)

飞刍挽粟未能休,嗟我乡邻日夜忧。

何事群凶■猖獗,半年诸将拥貔貅。

桃花过雨红颜老,杜宇伤春血泪流。

堪笑腐儒无可用,下帷依旧说春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客来

带孔频移转觉宽,酒杯虽举不成欢。

客来为说红巾苦,窗下榴花亦怕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题金陵陈时举宅画壁

双松岁寒姿,卷石太古色。

我昔山中游,憩此松下石。

松花雪霏霏,松叶风瑟瑟。

安知此清景,相对复今日。

撑空两髯龙,还在书中室。

主人罢鸣琴,宴坐室生白。

客来苦炎热,倚树欲挂帻。

不闻天籁鸣,但见空翠滴。

烦襟顿如洗,林壑幽兴适。

经月数相过,明朝有行役。

黄埃赤日中,令人转相忆。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