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

卞氏有美璞,采之荆山中。

至宝不先剖,献君乃至公。

玉人何嫌猜,三献两见刖。

抱之发长号,泪尽继以血。

宋人贵凡石,得之梧台东。

周客视之笑,本与瓦甓同。

忠言翻见恶,藏之愈深固。

自誇天下珍,和璧安足睹。

嗟哉优与劣,贱目岂能别。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拟古》是明代诗人李孟璿所作,通过对比卞和献玉与宋人视石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忠言被误解、良才遭埋没的社会现象。

诗中首先描绘了卞和发现美玉的情景,“卞氏有美璞,采之荆山中”,展现了卞和对美玉的发现与珍视。接着,诗人通过“至宝不先剖,献君乃至公”表达了对卞和献玉行为的肯定,强调了将珍贵之物献给公正之人的高尚品质。然而,接下来的“玉人何嫌猜,三献两见刖”则揭示了卞和献玉后的不幸遭遇,玉匠因怀疑而对其施以酷刑,象征着忠言或良才往往遭受误解与打压。

诗人进一步通过“抱之发长号,泪尽继以血”描绘了卞和献玉失败后内心的痛苦与绝望,形象地表现了忠言不被采纳、良才不被赏识的悲剧。随后,诗中借宋人视石为宝与周客视石为瓦砾的例子,对比展示了社会对不同事物价值判断的差异,揭示了“忠言翻见恶,藏之愈深固”的现实困境。

最后,“自誇天下珍,和璧安足睹”讽刺了那些自以为拥有天下珍宝的人,实际上却无法真正理解或欣赏真正的价值。而“嗟哉优与劣,贱目岂能别”则表达了对社会上优劣不分、轻视良才的深深忧虑与感慨。

整首诗通过寓言式的叙述,深刻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忠言被误解、良才遭埋没的现象,以及对这种不公平现象的批判与反思。

收录诗词(13)

李孟璿(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金叠山

青山天际来,势若双飞蛾。

平明宿雨收,岚气生林阿。

非烟亦非雾,炫日金碧多。

流莺缓语处,坐爱春风和。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题江霅川长江图

洞庭沦三湘,荆楚霭七泽。

奔流汛夕涨,遐渚敛暝色。

飞帆云外去,旅雁烟中集。

狂飙激洪涛,落景度赤壁。

凭高欲望舞,歌些怜吊屈。

木落秋风清,天低暮山碧。

待济无方舟,徒令叹行役。

形式: 古风

题秀野轩

高轩临秀野,信是幽人居。

炎气远不到,花竹自扶疏。

群葩霭春芳,喜荫含夕虚。

境胜固云适,况复有琴书。

讽咏佳游外,留连清赏馀。

应知独乐意,无复慕华裾。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题赵子固兰蕙图(其一)

杂花已垂尽,幽草何葳蕤。

风来一飘泛,茎叶不自持。

赖有芳心在,含香终未移。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