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拟古》是明代诗人李孟璿所作,通过对比卞和献玉与宋人视石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忠言被误解、良才遭埋没的社会现象。
诗中首先描绘了卞和发现美玉的情景,“卞氏有美璞,采之荆山中”,展现了卞和对美玉的发现与珍视。接着,诗人通过“至宝不先剖,献君乃至公”表达了对卞和献玉行为的肯定,强调了将珍贵之物献给公正之人的高尚品质。然而,接下来的“玉人何嫌猜,三献两见刖”则揭示了卞和献玉后的不幸遭遇,玉匠因怀疑而对其施以酷刑,象征着忠言或良才往往遭受误解与打压。
诗人进一步通过“抱之发长号,泪尽继以血”描绘了卞和献玉失败后内心的痛苦与绝望,形象地表现了忠言不被采纳、良才不被赏识的悲剧。随后,诗中借宋人视石为宝与周客视石为瓦砾的例子,对比展示了社会对不同事物价值判断的差异,揭示了“忠言翻见恶,藏之愈深固”的现实困境。
最后,“自誇天下珍,和璧安足睹”讽刺了那些自以为拥有天下珍宝的人,实际上却无法真正理解或欣赏真正的价值。而“嗟哉优与劣,贱目岂能别”则表达了对社会上优劣不分、轻视良才的深深忧虑与感慨。
整首诗通过寓言式的叙述,深刻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忠言被误解、良才遭埋没的现象,以及对这种不公平现象的批判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