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缓声歌

琢楮叶以良玉,煽洪垆而造冰。

是不得之于天,欲专之以人固矣哉。

其冬之为冬,夏之为夏,秋之为秋,春之为春。

其有措瓦于危,措户于枢。

与与于于乎,抑又何求已。

形式: 乐府曲辞

鉴赏

这首诗《前缓声歌》由清代诗人李锴所作,通过独特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自然法则与人为控制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首句“琢楮叶以良玉,煽洪炉而造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楮叶”与“良玉”、“洪炉”与“造冰”进行对照,暗示了自然与人工、天然与雕琢之间的对立与统一。这里“良玉”与“冰”代表了人工的创造,而“楮叶”则象征着自然的原始状态。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人工干预的反思。

接下来的“是不得之于天,欲专之以人固矣哉”,进一步阐述了自然规律难以被人类完全掌控的主题。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法则,而“人”则代表了人类试图超越自然限制的努力。这句话表达了对人类试图征服自然的局限性的认识,同时也对自然法则的不可违背性进行了强调。

“其冬之为冬,夏之为夏,秋之为秋,春之为春。”这四句直接描述了四季更替的自然现象,强调了自然界的周期性和规律性。通过列举四季的变化,诗人强调了自然界的秩序和不变性,暗示了人类活动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而非试图改变它。

“其有措瓦于危,措户于枢。”这两句使用了“措瓦于危”和“措户于枢”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位置。其中,“瓦”和“户”分别代表了房屋的屋顶和门框,而“危”和“枢”则分别指代危险和关键点。这两句话意味着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既面临着危险(如屋顶可能倒塌),也承担着关键角色(如门框支撑门户)。这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在自然面前人类的脆弱性和重要性。

最后的“与与于于乎,抑又何求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思。在这里,“与与于于”可能意指和谐共处或顺其自然,而“抑又何求已”则暗示了对过分追求或干预自然的质疑。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探讨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以及在自然面前人类的有限性和责任。

收录诗词(481)

李锴(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枯鱼过河泣二首(其一)

枯鱼过河泣,委骨何拉杂。

坐令老蛟头尾缩,鰦乌齧鳞鳅撼角。

将子无怒聊相谑,须知得此即为乐。

形式: 乐府曲辞

枯鱼过河泣二首(其二)

枯鱼过河泣,鲤鱼飞上天。

附书寄鲤鱼,此去好周旋。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先]韵

古咄唶歌

卖肉苦天热,卖浆苦天寒。

不值桑阴人,初不值一钱。

晨鸡倘夕鸣,明日充盘餐。

形式: 乐府曲辞

豫章行

侵晨上北山,北山行采薪。

蓬蓬豫章木,不惜施斧斤。

百年一日尽,宛转同飙尘。

从君绝我干,慎毋绝我根。

我根蟠黄泉,绝之厚地穿。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