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的释清远所作,名为《吴公明求赞》。诗中描绘了一位名为吴公明的隐士形象,通过对其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首句“欲识坦然老,乃是龙门人”,开篇点出吴公明是一位在龙门之地的老者,坦然自得,不为外界所动,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接着,“声名落四方,坐卧今十春”两句,描述了吴公明虽身处深山,但其名声却远播四方,尽管他过着隐居的生活,却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岁月流逝,已度过了十个春秋。
“会见移庵去,何妨邈形真”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吴公明的生活方式和追求。他可能是在某个时刻决定改变居住环境,移庵而居,但这并不妨碍他保持真实的自我,体现了他对于精神自由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物质生活的一种淡泊态度。
最后,“平生香火缘,对比即神通”一句总结了吴公明的一生,他与世无争,与人为善,通过与人的交往结下了深厚的缘分,这种缘分并非世俗意义上的利益交换,而是基于真诚与理解的深厚情谊。同时,这也暗示了吴公明通过与人交往,达到了某种心灵上的通达与智慧,即“神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吴公明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精神世界,以及对于内心平静与精神自由的不懈追求。诗人以赞美的笔触,表达了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敬仰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