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九月二十二日再入讲筵进讲得诗三首(其二)

迩英持橐总儒绅,香案前头立讲臣。

颇怪地偏饶雨露,不知身已近星辰。

彤墀仗簇皇威肃,玉几书呈御览新。

讲罢自天传赐宴,九重喜色溢龙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林文俊在壬辰年九月二十二日再次进入讲筵时的情景。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朝廷内庄严肃穆的氛围以及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

首句“迩英持橐总儒绅”,点明了场景是在迩英阁,阁中聚集了众多儒学之士,手持囊袋,准备为皇帝讲解经史。这一句既体现了儒学在明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也暗示了讲筵的学术性质。

接着,“香案前头立讲臣”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讲臣们站在香案前,准备开始讲授的情景。香案上可能摆放着供奉的香火和祭品,营造出一种神圣而庄重的气氛。

“颇怪地偏饶雨露,不知身已近星辰”两句,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将地面比作“地偏”,而“雨露”象征着君王的恩泽;同时,又以“星辰”比喻皇帝的尊贵地位。这两句表达了对皇帝恩泽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能够接近皇帝、受到恩宠的自豪感。

“彤墀仗簇皇威肃,玉几书呈御览新”描绘了皇宫内的景象,彤墀(皇宫的红色台阶)上排列着仪仗队,显示出皇家的威严。玉几(放置皇帝坐具的宝座)上摆放着新书,等待皇帝审阅。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讲筵与皇帝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皇家对学问的重视。

最后,“讲罢自天传赐宴,九重喜色溢龙鳞”两句,写出了讲筵结束后,皇帝亲自赐宴,以示对讲臣们的嘉奖。这里的“九重”指的是深宫,而“龙鳞”则是指皇帝的龙袍,象征着皇帝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不仅展现了明代宫廷文化的特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和学问的尊重与推崇。

收录诗词(128)

林文俊(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正德六年进士。授编修,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谥文修。有《方斋诗文集》

  • 字:汝英
  • 号:方斋
  • 籍贯:明福建莆田
  • 生卒年:1487—1536

相关古诗词

壬辰九月二十二日再入讲筵进讲得诗三首(其三)

百官朝退翠华来,日映红云讲殿开。

驸马带刀还夹陛,将军列戟尽衔枚。

论思地禁荣重入,简拔恩深愧不才。

宴罢仍从东观集,直疑步武接三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送鲍侍御象贤赴湖广佥宪

向来道路避乘骢,今拜外台秩更崇。

身远螭头封事简,冠仍豸角触邪同。

开尊暮对潇湘雨,弭节秋生鄂渚风。

极目江天迷楚望,夜来空仰法星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樊大参孝甫需次京师为同年会诸公有诗辄和

叹息曲江同宴后,年年减却会中人。

别来见面翻疑梦,老去交情转觉亲。

镜里勋名嗟未晚,花前酒盏劝须频。

逢君祗合腾腾醉,明日相望参与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从孙贰守宗启已去宁波宁波为去思卷以遗之宗启有诗辄和

时来千里慰衰迟,洗眼灯前手自披。

遗爱曾闻随处有,古音休叹少人知。

明时失士良为耻,壮岁还山恐未宜。

正是圣君求治日,沧江谁许钓纶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