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篇

碧鸳瓦上霜华微,白马河边秋雁飞。

蓟北征人尚未返,雒阳少妇捣寒衣。

双丝越练光如雪,开笥展衣肠百结。

支砧桐杵响初传,静夜空庭音易彻。

疾徐高下宛相同,惄如擗摽恨难穷。

愁心自诉光明月,凄韵应随断续风。

风前月下砧声度,斗转参横犹未卧。

撩乱流萤各自飞,缠绵络纬能相和。

回思夫婿未从征,灯前笑语若为情。

锦衾煖觉幽兰气,角枕微闻堕珥声。

那知离别生凄恻,剪刀针线长相忆。

岁岁空传蓟北书,年年用尽闺中力。

坐久新寒透裌绫,遥怜塞外更难胜。

受降城上思乡泪,今夜应知半是冰。

形式: 乐府曲辞

鉴赏

这首《捣衣篇》描绘了深秋时节,一位少妇在白马河边为远征蓟北的丈夫准备寒衣的情景。诗中运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少妇内心的愁苦与思念。

首句“碧鸳瓦上霜华微”,以霜华轻轻覆盖在碧色的鸳鸯瓦上,营造出一种清冷而静谧的氛围,暗示季节的转换和环境的肃穆。接着,“白马河边秋雁飞”一句,通过秋雁南飞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季节的变换和远离家乡的氛围。

“蓟北征人尚未返”点明了丈夫远征在外,尚未归家的事实,直接揭示了诗的主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紧接着,“雒阳少妇捣寒衣”一句,将镜头转向少妇的动作,她正在为丈夫准备御寒衣物,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她对丈夫的深情与关怀。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描述少妇捣衣时的动作和环境,如“双丝越练光如雪”、“支砧桐杵响初传”等,不仅描绘了捣衣的场景,也巧妙地融入了少妇内心的情感波动。捣衣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是她对远方丈夫的呼唤。

“愁心自诉光明月,凄韵应随断续风”两句,将少妇的愁绪寄托于自然之中,月光下的愁心与风中的凄韵相互呼应,形象地表达了她内心的孤独与哀伤。

最后,诗人在“风前月下砧声度,斗转参横犹未卧”中,通过时间的流逝和自然景象的变化,进一步深化了少妇的思念之情。她独自在月下捣衣,直到星辰变换,仍未入眠,这份深情与执着令人动容。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层层递进,成功地刻画了一位深爱丈夫、思念远方亲人的少妇形象,展现了古代家庭情感的深厚与复杂。

收录诗词(47)

吴骐(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流萤篇

太液池边梧叶秋,长信宫中团扇愁。

千门沉沉鱼钥静,数点飞飞萤火流。

随风宛度芙蓉幕,决起还依青琐楼。

翠袖扑来光未定,绮窗深闭影还留。

深宫长夜迥难眠,流萤坐对更悽然。

枝上虚疑烽火树,钗头空讶夜飞蝉。

回思昔侍君王宴,中宵歌舞何曾倦。

不夜珠明白玉床,守宫红褪披香殿。

此时白露送微凉,此时萤火度宫墙。

那知岁序多迁次,那知微羽动悲伤。

只今寂寞深宫里,流萤暗逐秋风起。

辇道偏分腐草光,金塘乱点芙蕖水。

遥听昭阳歌吹频,十围龙烛进瑶樽。

烛花不及流萤影,犹有微光影照人。

形式: 乐府曲辞

滇南月令词五首(其一)端阳采菊

菖蒲初进石榴卮,忽报黄花香满篱。

总是朱灵分寿缕,长生先试傲霜枝。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支]韵

滇南月令词五首(其二)六月卖雪

苍㟍六月晓寒生,双凤桥西卖雪声。

银碗盛来调蜜咽,冰魂净洗齿牙清。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庚]韵

滇南月令词五首(其三)七夕桃花

月下穿针乞巧归,玉阶露染素秋衣。

长河尚有桃花浪,红晕偏侵织女机。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