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陈同甫抱膝亭

稻粱不难谋,轩冕亦易得。

胡为抱膝翁,恻恻复恻恻。

秋风堕碧梧,凤鸟去无迹。

愁吟草际蛩,儿女泪盈臆。

忽然一长啸,孤响起空寂。

令人识雅颂,一唱三叹息。

室庐在路傍,耕凿在民籍。

行人听笑语,稚子共眠食。

读书果何罪,须发又半白。

此意太劳劳,此身长抑抑。

抱膝且不可,出门更何适。

但勿问门外,蓬蒿若干尺。

形式: 古风

翻译

谋生稻粱不难,官位也可轻易获取。
为何老翁抱膝,悲叹连连无尽期。
秋风吹落绿梧桐,凤凰已飞无踪影。
忧郁的吟唱中,虫鸣如泣,儿女心事满腔。
突然一声长啸,孤独回荡在空寂之中。
这声音让人想起高雅的诗篇,引发深深感叹。
房屋建在路边,农田归于百姓名册。
路人听见欢声笑语,孩童共享餐食时光。
读书有何罪过?只是双鬓已斑白。
这样的忧虑太过沉重,身心长久压抑。
连抱膝都成奢侈,出门又能何处寻安慰。
只管别问门外,杂草丛生有多深。

注释

稻粱:生活所需。
轩冕:官位。
抱膝:形容孤独。
恻恻:悲伤。
凤鸟:象征吉祥或贤者。
无迹:消失不见。
蛩:蟋蟀。
臆:内心。
长啸:大声呼喊。
空寂:寂静无声。
雅颂:古代诗歌体裁。
叹息:感慨。
室庐:房屋。
耕凿:农耕。
行人:路人。
稚子:小孩。
读书:学习。
须发:头发。
劳劳:忧虑重重。
抑抑:压抑。
出门:外出。
何适:何处合适。
蓬蒿:野草。
若干尺:多深。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学者陈傅良所作的《寄题陈同甫抱膝亭》,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自己清贫生活的感慨。诗中以“稻粱不难谋,轩冕亦易得”开篇,看似描绘出生活的基本需求和仕途的轻易可得,实则暗示了世态炎凉,人们追求物质与权力过于轻易。

“胡为抱膝翁,恻恻复恻恻”中的“抱膝翁”形象,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他为何要如此忧心忡忡?“秋风堕碧梧,凤鸟去无迹”借梧桐落叶和凤凰消失,寓言贤才被埋没,流露出对人才被忽视的悲叹。

“愁吟草际蛩,儿女泪盈臆”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情绪,他在草丛中低吟,儿女们也为他的境遇而落泪。接下来,“忽然一长啸,孤响起空寂”,诗人发出一声长啸,表达内心的激愤与孤独,这声音在寂静中回荡,让听到的人深感其情感之深沉。

“室庐在路傍,耕凿在民籍”描述了诗人简朴的生活状态,居住在路边,从事农耕,反映了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读书果何罪,须发又半白”表达了他对读书求知的自嘲,感叹岁月蹉跎,自己却一事无成。

最后,“此意太劳劳,此身长抑抑”直抒胸臆,表达出深深的忧虑和压抑,抱膝无处安放,出门又能何处寻求安慰?“但勿问门外,蓬蒿若干尺”以门前蓬蒿的高度隐喻自己的处境,不愿再向外人诉说,只愿默默承受。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个人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和深刻的社会批判。

收录诗词(515)

陈傅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悼杨休甫

袖手旁观一世馀,元非亲物亦非疏。

酒边每事如人意,灯下通宵读我书。

学到庄骚才止此,生逢周汉定何如。

西州相识无遗恨,独恨无从掺子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教授李梦符惠宣圣画像用韵奉酬

一艺必有师,尚论襄与夔。

一国必有师,尚论管与伊。

信知师道尊,分与君父夷。

吁嗟文王没,斯文属之谁。

微言二十篇,论次自学而。

传之者颜曾,其后则子思。

方当周之衰,诸子出怪奇。

王公各师承,一语可解颐。

见之拥彗迎,不见嚬其眉。

孟子独推尊,是惟圣之时。

苟不本孔氏,皆放其淫词。

于是尊孔孟,诞作百世师。

自非戎翟秦,孰背此道驰。

本朝郡为学,薄海尸祝之。

往往屈万乘,降升庙庭垂。

我作暮春堂,鲁论以自随。

扁题落天上,鬼遁蛟龙移。

江山护昭回,谁敢或讪嗤。

中有夫子像,来从鲁家儿。

广文以遗我,温厉尚可追。

吾今得吾师,下视众说卑。

世世万子孙,永此巢一枝。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梦人诵诗觉省数句足成一首

三人共一被,寒夜争抽牵。

一人耻不让,起坐迟朝暄。

明朝复雨雪,忍岂无春妍。

四时各天运,二人正鼾眠。

形式: 古风

黄岩张之望之立来访与游梅潭诗以送之

张子好兄弟,别我今九年。

东风刮眯眼,双鹄忽堕前。

坐定看两鬓,喜极意惨然。

来日岂不多,此意合少延。

念子伏岩穴,有作皆巨编。

稻粱未暇谋,从我志独坚。

虚名适相累,浩叹当谁怜。

积雨得新霁,绿涨弥百川。

载酒问何有,漾舟随所便。

与子梅潭游,以兹寓惓惓。

倾崖俯仰立,中有飞瀑悬。

平地俨阊阖,晴空自云烟。

既见各有得,欲语不可传。

众妙在领会,天成谢雕镌。

子归有新诗,时寄三两篇。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