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同子相游天宁寺

四海携名士,弥天得上方。

綵丝还令节,白马自开皇。

挥拂灵花里,摊经祗树傍。

灯轮侵日出,塔影入云藏。

净土殊幽事,清斋复妙香。

幻知看绂冕,静欲厌词章。

薜荔来风雨,杉松接渺茫。

人间空竞渡,未解问慈航。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攀龙在明朝与友人子相一同游览天宁寺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的庄严与宁静之美。

首联“四海携名士,弥天得上方”以豪迈之气开篇,将诗人与友人共游天宁寺的盛况展现出来,仿佛四海之内皆有名士汇聚于此,共同领略这方天地的壮丽与神秘。

颔联“綵丝还令节,白马自开皇”则通过具体的景象,如彩带随风飘扬,寓意着节日的喜庆;白马在开皇年间的历史背景中,象征着尊贵与神圣,进一步烘托了寺庙的庄重氛围。

颈联“挥拂灵花里,摊经祗树傍”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寺庙内的活动,挥动拂尘于灵花之间,摊开经书于祗树之侧,既体现了对佛教文化的尊重,也展现了文人雅士的闲适生活。

尾联“灯轮侵日出,塔影入云藏”通过动态与静态的对比,描绘了寺庙内灯火与日出交织的壮观景象,以及高耸的佛塔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神秘感,营造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接下来,“净土殊幽事,清斋复妙香”点明了寺庙作为净土的独特之处,不仅有清静的斋戒生活,还有令人沉醉的香气,进一步强调了寺庙的神圣与美好。

“幻知看绂冕,静欲厌词章”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官场的厌倦,以及对佛法智慧的向往,通过“绂冕”(古代官员的服饰)和“词章”(文人作品)的对比,凸显了诗人追求内心平静与精神超越的决心。

最后,“薜荔来风雨,杉松接渺茫”以自然界的元素,如雨中的薜荔植物和远处的杉松,象征着自然界与人类精神世界的联系,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宗教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立春日示子与

旧游离别尽,病客尚文园。

此地看春色,唯君大雅存。

挥毫当北斗,握手向中原。

夙昔为郎意,平生知己恩。

紫气临燕塞,青山拥蓟门。

豫愁分袂日,花里倒芳樽。

形式: 排律 押[元]韵

燕京篇

燕京豪侠地,杯酒为君陈。

双阙西山下,诸陵北海滨。

蓟门行雨雪,黍谷变阳春。

驺衍初临碣,荆轲故入秦。

黄金来骏马,白璧售佳人。

定鼎还先帝,千年正紫宸。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哭陶侍御

伏柱称仙吏,弹冠即诤臣。

逢时随八彦,揽辔属东巡。

抗疏惟安汉,危言屡借秦。

宠光回造化,正色上星辰。

梦已摧高翼,灾非批逆鳞。

孤台遥向夜,五柳黯伤春。

白鹤还来客,青骢岂避人。

朝廷存折槛,道路指埋轮。

击隼才何健,神羊气不驯。

分阴空自惜,浮世转难陈。

风裁登车罢,霜华挂剑新。

群乌哀就老,列柏采为薪。

郁郁匡君意,飘飘出使身。

庐山彭泽外,落日九江滨。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哭公实(其一)

逝矣梁公实,清时隐汉关。

扁舟浮大海,健笔志名山。

岂悟风流尽,犹言洗沐还。

文章憎白发,服食误红颜。

禅草来天上,玄经出世间。

纵为华表鹤,羽翮已难攀。

形式: 排律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