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大海吸波涛,遗恨难填精卫石;
圣朝多雨露,褒忠常傍水仙祠。
此联以“大海吸波涛”开篇,气势磅礴,仿佛将读者带入了广阔无垠的大海之中,波涛汹涌,象征着历史的浩瀚与深远。紧接着,“遗恨难填精卫石”,运用了精卫填海的典故,寓意着对历史遗憾的深刻反思和难以弥补的情感。精卫鸟衔石填海的故事,既展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暗含了对未能实现理想抱负的深深惋惜。
后半部分转而描绘“圣朝多雨露”,以“圣朝”指代清明的政治时代,表达了对当朝政策的赞颂,以及对雨露滋润万物的比喻,象征着朝廷对臣民的恩泽与关怀。接着,“褒忠常傍水仙祠”,则进一步强调了对忠诚之士的尊崇与纪念,水仙祠作为祭祀之地,不仅象征着对忠烈之魂的敬仰,也体现了社会对于忠诚与正义价值的坚守。
整体而言,这副对联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象与历史典故,通过对比与象征手法,既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切缅怀,也表达了对当代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向往。同时,也蕴含了对忠诚、正义等传统美德的颂扬,以及对后人应铭记历史教训、传承美德的呼吁。
不详
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大海咽波涛,遗恨难填精卫石;
皇朝多雨露,褒忠常傍水仙祠。
力争武汉上游,运会佐中兴,宋相边关姚相守;
奠定东南半壁,馨香隆美报,羊公碑石杜公祠。
周旋于益阳湘乡湘阴诸老之间,溯四纪交亲,俯仰云霄同一瞬;
位业与味经伯申伯元百年相望,信群伦宗匠,羽仪台阁失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