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修道道无可修,问法法无可问。
违人不了色空,智者本无违顺。
八万四千法门,至理不离方寸。
不要广学多闻,不要辩才聪隽。
识取自家城郭,莫谩游他州郡。
烦恼即是菩提,净华生于泥粪。
若有人求问答,谁能共他讲论。
不知月之大小,不知岁之馀闰。
寅期用粥充饥,斋时更飧一顿。
今日任运腾腾,明日腾腾任运。
心中了了总知,且作佯痴缚钝。
这首诗名为《乐道歌》,出自唐代诗人仁俭之手。诗中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和禅宗哲学思想。
"修道道无可修,问法法无可问"两句表达了对修行与探求佛法的困惑与自嘲,指出了传统的学习和询问方式可能已经不再适用。诗人似乎在寻找一种更为直接、内在的悟道之路。
"违人不了色空,智者本无违顺"则表明了对待人接物的态度,主张顺其自然,不强求,不争斗,而是以智慧来理解和接受万事万物。
"八万四千法门,至理不离方寸"一句借用佛教中"八万四千法门"的概念,强调了真理和悟性并不在于外部的学习或探索,而是在内心的一念之间。这里的"方寸"指的是心灵的深处。
"不要广学多闻,勿辩才聪隽"则是对传统儒家重视博学与辩论的反思,主张简约而非繁琐。
接着的几句"识取自家城郭,莫谩游他州郡。烦恼即是菩提,净华生于泥粪",诗人鼓励人们寻找内在的智慧,不必到处求索,更不应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这里借用了佛教中的概念,将烦恼看作成就菩提(觉悟)的契机,而非避之不及。
"若有人求问答,谁能共他讲论"则表现了一种对传统师徒问答的怀疑态度,认为真理和智慧并非可以通过语言交流而获得。
最后几句"不知月之大小,不知岁之馀闰。寅期用粥充饥,斋时更飧一顿。今日任运腾腾,明日腾腾任运。心中了了总知,且作佯痴缚钝"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生活哲学,不再纠结于时间的长短和物质的充足与否,而是顺其自然地活在当下。
整首诗通过对传统修行方式的反思,展现了禅宗追求直接体验、内在觉悟的特点,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不详
屡策羸骖历乱峋,丛岚映日昼如曛。
长桥驾险浮天汉,危栈通岐触岫云。
却念淮阴空得计,又嗟忠武不堪闻。
废兴尽系前生数,休衒英雄勇冠军。
花轻蕊乱仙人杏,叶密莺喧帝女桑。
飞云阁上春应至,明月楼中夜未央。
凤辇迎风乘紫阁,鸾车避日转彤闱。
中堂促管淹春望,后殿清歌开夜扉。
日影飞花殿,风文积草池。
凤楼通夜敞,虬辇望春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