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台城》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所作,通过对历史遗迹台城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兴衰无常的感慨。
首联“形胜当年百战败,子孙容易失神州”开篇即以强烈的历史感召力,描绘了台城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衰败。台城作为战略要地,曾见证过无数战争的胜负,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后人轻易地失去了这片土地,神州大地的荣光也随之消逝。
颔联“金川事去家还在,《玉树》歌残恨未休”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历史的悲凉感。金川往事虽已远去,但家园依旧存在;而《玉树》之歌虽已落幕,但心中的遗憾却未曾停歇。这里通过对比,强调了历史记忆与现实境遇之间的落差,以及人们对过往美好事物的怀念与不舍。
颈联“徐邓功勋谁甲第,方黄骸骨总荒丘”则将笔触转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徐、邓两位功臣的丰功伟绩如今何处寻觅?他们的豪宅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荒凉的坟墓。这一联通过对比功勋与结局的反差,揭示了历史的无情与世事的无常。
尾联“可怜一片秦淮月,曾照降幡出石头”以秦淮河畔的月色为背景,寄托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曾经,这片月光见证了台城的兴衰,也见证了历史的转折点——降幡从石头城升起,象征着政权的更迭。月色依旧,但历史的痕迹却难以抹去,它提醒着人们铭记过去,珍惜当下。
整体而言,《台城》一诗通过对台城及其周边历史事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过往美好事物的怀念之情。诗中既有对历史英雄的赞美,也有对时代更替的无奈与感慨,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情怀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