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

形胜当年百战败,子孙容易失神州。

金川事去家还在,《玉树》歌残恨未休。

徐邓功勋谁甲第,方黄骸骨总荒丘。

可怜一片秦淮月,曾照降幡出石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台城》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所作,通过对历史遗迹台城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兴衰无常的感慨。

首联“形胜当年百战败,子孙容易失神州”开篇即以强烈的历史感召力,描绘了台城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衰败。台城作为战略要地,曾见证过无数战争的胜负,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后人轻易地失去了这片土地,神州大地的荣光也随之消逝。

颔联“金川事去家还在,《玉树》歌残恨未休”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历史的悲凉感。金川往事虽已远去,但家园依旧存在;而《玉树》之歌虽已落幕,但心中的遗憾却未曾停歇。这里通过对比,强调了历史记忆与现实境遇之间的落差,以及人们对过往美好事物的怀念与不舍。

颈联“徐邓功勋谁甲第,方黄骸骨总荒丘”则将笔触转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徐、邓两位功臣的丰功伟绩如今何处寻觅?他们的豪宅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荒凉的坟墓。这一联通过对比功勋与结局的反差,揭示了历史的无情与世事的无常。

尾联“可怜一片秦淮月,曾照降幡出石头”以秦淮河畔的月色为背景,寄托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曾经,这片月光见证了台城的兴衰,也见证了历史的转折点——降幡从石头城升起,象征着政权的更迭。月色依旧,但历史的痕迹却难以抹去,它提醒着人们铭记过去,珍惜当下。

整体而言,《台城》一诗通过对台城及其周边历史事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过往美好事物的怀念之情。诗中既有对历史英雄的赞美,也有对时代更替的无奈与感慨,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情怀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214)

吴伟业(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署鹿樵生、、大云道人,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汉族,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 号:梅村
  • 籍贯:灌隐主
  • 生卒年:1609~1672

相关古诗词

功臣庙

画壁精灵间气豪,鄂公羽箭卫公刀。

丹青赐额丰碑壮,棨戟传家甲第高。

鹿走三山争楚汉,鸡鸣十庙失萧曹。

英雄转战当年事,采石悲风起怒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秣陵口号

车马垂杨十字街,河桥灯火旧秦淮。

放衙非复通侯第,废圃谁知博士斋。

易饼市傍王殿瓦,换鱼江上孝陵柴。

无端射取原头鹿,收得长生苑内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佳]韵

送曹秋岳以少司农迁广东左辖

秋风匹马尉佗城,铜鼓西来正苦兵。

万里虞翻空远宦,十年杨仆自专征。

山连鸟道天应尽,日落蛮江浪未平。

此去好看宣室召,汉皇前席问苍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杂感

武安席上见双鬟,血泪青娥陷贼还。

不为君亲来故国,却因女子下雄关。

取兵辽海哥舒翰,得妇江南谢阿蛮。

快马健儿无限恨,天教红粉定燕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