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雪篷

拥衾何处最宜听,篷底无眠酒半醒。

急似绿荷酣夜雨,轻如画浆拨春冰。

寒潮暗度风生港,淡月斜明水满汀。

却忆灞桥驴背客,帽檐时作洒窗声。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在篷下听雪的独特体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听觉、视觉与内心感受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氛围。

首联“拥衾何处最宜听,篷底无眠酒半醒”,开篇即点明场景,诗人独自在篷下,拥被而卧,半醉半醒的状态中,正聆听雪落的声音。这里通过“何处最宜听”这一问句,既表达了对听雪环境的精心选择,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独特体验的珍视。

颔联“急似绿荷酣夜雨,轻如画桨拨春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雪落的声音比作夜雨中绿荷的摇曳,又比作轻轻划动的画桨拨开春日的冰层。这两个比喻分别从速度和力度上展现了雪落的不同特点,前者强调了雪落的急促与力量,后者则突出了其轻盈与细腻,形象地描绘了听雪时的感官体验。

颈联“寒潮暗度风生港,淡月斜明水满汀”,进一步扩展了听雪的背景,通过“寒潮”、“风生港”、“淡月”、“水满汀”等意象,构建了一幅冬夜江边的宁静画面。寒潮的悄悄来袭,带来微风,淡月斜照,水面泛起满汀的波光,这些景象与听雪相映成趣,增添了诗的意境美。

尾联“却忆灞桥驴背客,帽檐时作洒窗声”,诗人由眼前的听雪情境联想到古代灞桥边驴背上的游子,他们的帽檐偶尔会因风吹雪落而发出声响。这一联想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还借古喻今,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与感慨,以及对当下孤独听雪状态的自我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听雪篷》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成功地捕捉并传达了听雪时的独特感受,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略带忧郁的氛围,展现了诗人敏锐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收录诗词(44)

周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名铸,字九鼎。博览群书。正统中参赞军务金濂辟为幕僚,从至福建。旋授沭阳典史,为王竑所恶,罢官归。遨游三吴,卖文为生。与修《杭州府志》。有《桐村集》、《疑舫集》、《土苴集》

  • 字:伯器
  • 籍贯:浙江嘉善
  • 生卒年:1401—1487

相关古诗词

渔村

湖上炊烟一缕轻,隔林闻得纺车声。

渔村风景偏宜晚,几幅斜阳透网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书张将军屋壁

城中车马自纷纷,树长阶前翠拂云。

手注阴符销白日,太平閒却旧将军。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春莫

澹澹东风又落晖,留春不驻送春归。

无人更向长亭饮,唯有杨花在客衣。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为魏公美题红梅

东风啼断翠禽声,却引霓旌下赤城。

自说有丹能换骨,玉颜不及向来清。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