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诗人汪元量所作,名为《唐律寄呈父凤山提举(其十)》。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现实的不满。
“自笑儒衣世法疏,穷愁何日得伸舒。”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身穿儒家服饰,却无法施展学问、缓解心中的忧虑和贫困的苦恼。儒衣代表的是传统的文化和道德追求,而世法疏则是说这些规矩已经变得陈旧不再适用,穷愁则是诗人内心深处的焦虑和无奈。
“一从挟策来燕地,几拟陈情乞鉴湖。” 挟策意味着携带书籍或文卷,燕地即指北方地区,尤其是当时的都城。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怀揣着治国安邦之策来到北方,想要陈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却又感到困难重重。
“风雨凄凄鸿雁瘦,雪霜凛凛鹡鸰孤。” 这两句描绘了一个寒冷萧索的自然景象。风雨凄凄,鸿雁(大雁)看起来也很瘦弱;雪霜(初霜)凛凛,鹡鸰(一种鸟名)显得格外孤独。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冷清和孤独感。
“湘江楼上无憀甚,不见吴山似画图。” 湘江指的是湖南省的一条河流,楼上则是诗人所处之地。这里表达的是诗人在高楼上眺望,却感觉不到任何快乐,因为他看不见远方的吴山(今江苏、浙江一带),就像是在欣赏一幅画卷一样。这既表现了对远方美景的向往,也透露出诗人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和逃避心理。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他的忧虑、孤独感以及对理想的渴望。同时,诗中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古典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