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著所作,题为《崇福寺大用堂》,内容主要描绘了崇福寺内的大用堂,原为魏文节祠的一部分,后由主僧泽南洲进行改造。诗中提到“半床云”和“一窗月”,取自舒懒堂的诗句,体现了对历史遗迹的怀旧与对新堂的赞美。
诗的前两句“鲁公香火寺,便道几经行”表达了诗人多次经过鲁公香火寺的感慨,可能指的是鲁公(即鲁宗道)与其相关的寺庙。接下来,“树老存高节,碑全见太平”通过描绘古老的树木和完整的石碑,暗示了寺内历史的悠久和世事的变迁,以及社会的安宁。
“浮云从变化,古月自分明”运用自然景象,比喻世事如白云般瞬息万变,而古月则恒久不变,寓意历史的沧桑与永恒的精神价值。“赖有文孙在,毋忘大用名”则是对后人铭记先贤遗志的期望,希望他们不要忘记大用堂承载的历史意义。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寓情,既赞美了崇福寺的风貌,又寄寓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后人的教诲,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情感寄托和历史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