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乌兔日夜行,与人运枯荣。
为善不常缺,为恶不常盈。
天道无阿党,人心自覆倾。
所以多迁变,宁合天地情。
我愿造化手,莫放狐兔走。
恣海产珍奇,纵地生花柳。
美者一齐美,丑者一齐丑。
民心归大朴,战争亦何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人间善恶交织的生活图景。在这里,乌兔作为运送枯荣(枯萎之物)的象征,日夜奔波,似乎在比喻社会中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们。诗人通过“为善不常缺,为恶不常盈”表达了对道德规律的洞察,即善行不会总是缺失,恶行也不会永远充盈。这两句传递出一种平衡与公正的理念。
接下来的“天道无阿党,人心自覆倾”则揭示了天道的中庸与人心的偏颇。天道不偏袒任何一方,而人的心却容易倾斜。这不仅是对宇宙法则的认知,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世间是非观的深刻理解。
“所以多迁变,宁合天地情”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顺应自然,减少人为的扰乱,以达到与天地和谐相处的境界。这一思想与道家哲学不谋而合,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我愿造化手,莫放狐兔走”则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即希望有能力去引导世间万物,使之归于正轨,不让那些负面力量(比喻为“狐兔”)肆虐横行。
最后,“恣海产珍奇,纵地生花柳。美者一齐美,丑者一齐丑。民心归大朴,战争亦何有。”诗人希望自然能够自由地展现其奇妙与美好,不受约束;同时,也希望世间的善恶都能各得其所,人民的心灵能够回归到一种纯净无为的状态,从而消弭战争的根源。
整首诗通过对宇宙、道德和人心的深刻洞察,传递出一种理想中的和谐与平衡。诗人苏拯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哲思的画卷,引导读者去思考生命、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存之道。
不详
百战已休兵,寒云愁未歇。
血染长城沙,马踏征人骨。
早得用蛾眉,免陷边戍卒。
始知髦头星,不在弯弓没。
朝见亦光彩,暮见亦光彩。
一旦风雨飘,十分无一在。
尔形才似削,尔貌不如昨。
本为是凡姿,谁教染丹雘。
虚饰片时间,天意以为恶。
物假犹如此,人假争堪作。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今人医在手,手滥药不神。
我愿天地炉,多衔扁鹊身。
遍行君臣药,先从冻馁均。
自然六合内,少闻贫病人。
昔时亦云雨,今时亦云雨。
自是荒淫多,梦得巫山女。
从来圣明君,可听妖魅语。
只今峰上云,徒自生容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