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秦州通判陆学

秦地天下险,秦兵天下强。

曩在景祐末,叛国正陆梁。

渡河窥中原,不见飞鸟翔。

汉将虽城守,覆没犹相望。

时秦独高枕,毫发无所伤。

岂惟形势然,固亦任使良。

近者敌已弱,旄头灭无光。

尚须得猛士,分命修封疆。

陆子吴中贤,英英富文章。

作人易感激,遇事殊轩昂。

旧知军中乐,复爱边地凉。

不忍京尘间,著书鬓毛苍。

拜疏如终军,请缨督群羌。

大笑朱买臣,衣锦怜故乡。

旌旗导前车,丝竹呜后房。

指呼百夫走,谈笑千里康。

虽云半刺史,其实专一方。

古来成功名,奇偶不可常。

得时或幸会,微贱升庙堂。

况君阅诗书,智策未易量。

协心得元帅,展意输所长。

朝廷酹勋阀,曾不矜银黄。

他日重见君,非复东观郎。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敞为送别即将赴秦州担任通判的陆学而作。诗中描绘了秦地的险峻与秦兵的强大,以及历史上的战乱景象,表达了对陆学才能的赞赏和对其使命的期待。

诗的开头以“秦地天下险,秦兵天下强”开篇,点明秦地的战略地位和军队的实力。接着提到过去景祐末年,叛乱国家肆虐,秦地却能安然无恙,显示出其独特的战略优势和治理能力。诗中通过“岂惟形势然,固亦任使良”强调了人才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随后,诗人描述了秦地在敌人削弱后的形势,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尚须得猛士,分命修封疆。”表达了对陆学这样的猛士的期待,希望他能在新的岗位上发挥才能,巩固边防。

诗中特别赞扬了陆学的个人品质和才能:“作人易感激,遇事殊轩昂。旧知军中乐,复爱边地凉。”展现了陆学不仅在文学上有造诣,还具备勇往直前、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陆学不愿置身于世俗尘嚣,专心著书的敬佩之情。

最后,诗人以“拜疏如终军,请缨督群羌”表达对陆学出使任务的肯定和支持,鼓励他像终军一样勇敢,像汉武帝赐予的“请缨”一样,肩负重任,带领军队,实现国家的和平与安全。诗中还以“大笑朱买臣,衣锦怜故乡”为喻,希望陆学能够实现功成名就的同时,不忘故土,心系家乡。

整首诗情感饱满,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展望,通过对陆学个人品质和才能的赞美,表达了对他的深厚信任和美好祝愿。

收录诗词(1702)

刘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经学家、散文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 字:原父
  • 生卒年:1019—1068

相关古诗词

贡甫在京口阻潮未渡

向晦月消魄,楚涛为之衰。

坳堂无深涉,客子缓归期。

吟绕沙步阔,眺赏秋山奇。

大川涨南岛,落日明西垂。

登高既易赋,怀古岂难诗。

喟彼一带阻,积此三岁思。

何当命海若,利涉慰调饥。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淮西延平以诗见寄因书陜城即事用酬来唱

陜郊古云重,雄胜地所该。

群山左右顾,大河西北来。

府署凭中高,一日万景开。

是时八九月,秋色清池台。

樽酒雨馀酌,笙歌云际回。

追欢缅前会,真乐非昔陪。

宾客虽日过,礼俗多嫌猜。

于焉备厨传,安得忘形骸。

神交与心赏,怀旧何悠哉。

形式: 古风

送献臣是时献臣侍亲之淮南予亦且侍行临荆州献臣先从东门出故有此作

风土乐荆楚,尘埃倦都洛。

东游欣邂逅,勿复惊离索。

尚悔不同舟,令人惭李郭。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送客不及

欲折杨柳枝,赠言别所思。

日落飞鸟息,孤帆奔何之。

行人乐前途,何以宽我怀。

还将别离思,吹示横笛儿。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