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一位隐逸者在山中以钓鱼为乐,远离尘世的景象。开篇“金闺彦,荷蒉过山前。把钓坐溪边。”两句,生动地勾勒出隐逸者独自一人,携带着渔具穿越花开满径的山前,坐在清澈溪水之畔垂钓的画面。接下来的“呼来每得天颜笑,放归犹作地行仙。”表达了他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喜悦,以及心灵的自由和超脱,如同地上的神仙一般。
诗人随后转向批评世俗,倡导人们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平静:“尽教人,瞋避俗,谤逃禅。”这不仅是对隐逸生活的赞美,也是一种精神态度的宣泄。
“且缄了、淳夫三昧口。更袖了、坡公三制手。”两句中,“淳夫”指的是佛教中的定力,而“坡公”则可能是对某位高僧或隐逸者的尊称。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和内在力量的追求,以及对某些精神导师的敬仰。
最后几句“宁殿后,不争先。小于卫武二十岁,大于绛老两三年。”通过比较年龄,强调了诗人对于名誉和地位的淡然态度。他并不在乎世俗上的高低,只是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全诗流露出一股超脱红尘、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在修养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