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岭山行至梨岭

风泉聒旅枕,壁灯照客起。

云木滉初阳,蒙茸犹谷底。

笳鸣惊宿禽,旌影照溪水。

虹桥接枫岭,闽程从此起。

仰见梨山巅,雾行犹十里。

阴崖竹梢空,寒碧光薿薿。

山僧延客坐,孤亭翠微里。

亭边方竹枝,乍见心尤喜。

棱棱节目匀,端正比君子。

我行既在险,所恃非圆美。

从僧乞杖材,中矩皆如砥。

行行步亦步,扶我历蒙汜。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徐葆光在清王朝时期枫岭山行至梨岭的旅途经历,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沿途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

首句“风泉聒旅枕”,以“风”、“泉”之声打破旅途的寂静,营造出旅途中的独特氛围。接着,“壁灯照客起”一句,描绘了旅途中由夜入昼的转变,灯光照亮了旅人的身影,也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云木滉初阳,蒙茸犹谷底”两句,将视线拉高,描绘了阳光初照下的云木与山谷,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与生机。随后,“笳鸣惊宿禽,旌影照溪水”则通过声音与光影的变化,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动态感,宿鸟被笳声惊醒,旌旗映照在溪水中,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虹桥接枫岭,闽程从此起”两句,点明了旅途的重要转折点——虹桥连接着枫岭,预示着新的旅程即将开始。接下来,“仰见梨山巅,雾行犹十里”描绘了诗人抬头望见远处的梨山,即便在雾气中也能感受到其巍峨之姿,体现了旅途的遥远与艰辛。

“阴崖竹梢空,寒碧光薿薿”两句,通过阴冷的山崖与翠绿的竹梢,展现了山间的清冷与生机。最后,“山僧延客坐,孤亭翠微里”描绘了山中僧人热情款待的情景,以及诗人坐在翠微中的孤亭中,享受宁静的时光。

“亭边方竹枝,乍见心尤喜”表现了诗人对亭边方竹的喜爱之情,竹子的挺拔与正直象征着君子之德。“我行既在险,所恃非圆美”表达了诗人面对艰难旅途时的坚韧与自信。“从僧乞杖材,中矩皆如砥”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与对生活的智慧。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旅途中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8)

徐葆光(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读元史三首(其一)

中原皇纲失,宗社如山崩。

读书遭兵燹,灭没无一存。

伟哉姚公茂,绝学能相承。

军中来江汉,窦许号得朋。

读书鸣琴下,圣贤接寝兴。

宝剑抉浮云,手扶日月升。

经学唱西北,文物得未曾。

茫茫六合内,独让斯人能。

形式: 古风

读元史三首(其二)

周室悯黍离,蜀臣悲杜宇。

吁嗟彼王孙,甘心事仇虏。

死愧文丞相,生惭谢皋羽。

书画虽绝伦,大节吾不取。

贤域彝斋翁,高风邈千古。

遇弟辄生嗔,到门必见侮。

吾爱《水仙图》,宝为翰墨祖。

形式: 古风 押[麌]韵

读元史三首(其三)

文章开鲁姚,元气尚团结。

万历置奎章,作者首虞揭。

金华接踵兴,儒林推四杰。

为学务根柢,行文净冰雪。

古藻扬清光,煌煌照碑碣。

一代制作手,小儒尽咋舌。

同时惟欧阳,瓣香乃祖烈。

后来宋太史,犹承黄柳诀。

斯文如江河,源远流不韵。

猗欤百年间,生才竟殊绝。

形式: 古风

自钱唐江口至常山舟中杂诗

积雨湿江云,林深白一片。

春风忽吹开,青峰递隐见。

晴旭散旅愁,鼓枻聊自遣。

昨宿西安城,今到常山县。

故人松桂林,葱茏眼中见。

西北有浮云,别来几番变。

阮籍醉不醒,司马游已倦。

弭节暂淹留,孤踪愧深眷。

形式: 古风 押[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