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劫火不能焚,空中转法轮。
风霜鸱殿古,金碧贝函尘。
物本由成数,人言不坏身。
却怜无问者,遗迹竟成陈。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施枢的作品,名为《四安梵惠藏殿》。从诗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描写佛教寺庙及其法轮转动,以及对信仰永恒和物质世界变化的思考。
"劫火不能焚,空中转法轮" 表示即使是大火也无法焚毁,而在虚空之中,法轮依旧旋转,不受世间火灾的影响。这里的“劫火”指的是毁灭世界的大火,“法轮”则象征佛教的真理和力量。
"风霜鸱殿古,金碧贝函尘" 描述了一处古老的寺庙,其中有被风霜侵蚀的殿宇,以及用金碧石制成的佛像及其它物品已经积满了灰尘。这里通过对比鲜明的材料(金碧与贝壳)和它们所处的状态(积满灰尘),诗人表达了一种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情感。
"物本由成数,人言不坏身" 这两句提出了一个哲理,即万物都有其固有的命运,而人们对于肉体的保护和维持则是一直存在的追求。这里“物本由成数”意味着自然界的事物都遵循着它们各自的法则,“人言不坏身”则强调了人类对于自身保存的渴望。
"却怜无问者,遗迹竟成陈"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那些不知道珍惜、保护历史遗迹的人的怜悯之情,并感叹这些遗迹最终也只能沦为尘埃。这里“却怜”表达的是一种同情,“无问者”指不懂得珍视的人,“遗迹竟成陈”则是对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的哀叹。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佛寺的景象和物质世界的变化,反映了诗人对于时间、信仰和人类渴望永恒的深刻思考。
不详
庚伏人间暑气隆,纳凉留客咏诗翁。
润衣红湿池荷雨,拂面清泠槛竹风。
沙觜旧痕平不露,野湾新涨曲相通。
画桡澹月人归处,万盖翻翻涌翠筒。
久客住兰亭,心同晋水清。
忘机盟宿鹭,伐木听雏莺。
物亦知人意,春宁有世情。
幽寻空作计,一夜雨连明。
金盘磊磈大如瓜,照乘骊珠未足誇。
大矣芳苞含美实,烂然红脸灿朝霞。
胭脂细擘浆流液,珠琲轻挥露带华。
一洗宿酲牙颊爽,瑶池如宴母仙家。
烟梢修矗画檐低,春晓丛疏绿玉枝。
节立孤高虚静处,身持敬义直方时。
清风戛玉声摇佩,明月筛金影散墀。
寄语幽人勤爱护,莫教斲削俗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