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和元遗山题扬州平山堂

二十四桥明月好,暮年方到扬州。

鹤飞仙去总成休。襄阳风笛急,何事付悠悠。

几阕平山堂上酒,夕阳还照边楼。

不堪风景事回头。淮南新枣熟,应不说防秋。

形式: 词牌: 临江仙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诗人王奕所作,名为《临江仙·和元遗山题扬州平山堂》。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怀旧之情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二十四桥明月好,暮年方到扬州。”这里诗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到了晚年才来到扬州,对那里的景致有着深刻的印象。二十四桥常指扬州的古桥,而今夜之明月,则是诗中反复出现的情感寄托。

“鹤飞仙去总成休。”这句话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仿佛在说,无论是世间的纷争还是个人的奔波,最终都将平静下来,如同那飞走的鹤儿般自在。

“襄阳风笛急,何事付悠悠。”诗人提到襄阳的风笛,给人一种急促的感觉,仿佛在讲述某种紧迫的情绪。然而,这种情绪却又被交付给了悠悠的时光,让人不禁思考生命中的种种往事。

“几阕平山堂上酒,夕阳还照边楼。”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一幅图景:在扬州的平山堂上饮酒,夕阳的余晖依然洒满了远处的边楼。这不仅是对环境的细腻描写,也反映出诗人的心境——即便是在边远的地方,也能享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不堪风景事回头。”这句话表达了诗人面对美好的风景时,内心深处的感慨。或许是因为年岁已高,对往昔的记忆愈发珍视,所以在面对美景时,更觉不忍心转身离去。

“淮南新枣熟,应不说防秋。”最后两句诗中提到的“淮南新枣”指的是当地成熟的枣子,而“应不说防秋”则是在告诫自己或他人,不必过于担忧即将到来的秋季。这里有着对生活的从容与接受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扬州景色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在晚年时对生活、自然以及历史记忆深刻的情感联结。

收录诗词(135)

王奕(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南宋,入元后曾出任玉山县儒学教谕。与谢枋得等南宋遗民交往密切,诗文中不乏以遗民自居的文句,所以《宋诗纪事》将他列入书中。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因《玉窗如庵记》末署“岁癸巳二月朔,前奉旨特补玉山儒学教谕伯敬谨撰并书”,然则奕食元禄久矣,迹其出处,与仇远、白珽相类。”(《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六)改题元人。代表作品有《酹江月》、《摸鱼儿》和《沁园春》等

  • 字:伯敬
  • 号:斗山
  • 籍贯:玉山(今属江西)
  • 生卒年:1293

相关古诗词

南乡子.和辛稼轩多景楼

豪杰说中州。及此见题多景楼。

曹石当年徒浪耳,悠悠。岁月滔滔江自流。

风雪老兜鍪。不混关河事不休。

浪舞桃花颠又蹶,嬴刘。莫与武陵仙客谋。

形式: 词牌: 南乡子 押[尤]韵

南乡子.和谢潜庵蒋山

搔首倚薰风。一幅画图尘土中。

鹤怨猿惊人去也,潜龙。谁绞香车起蛰松。

岁月去熙丰。世味人情自淡浓。

春去春来墩不竞,匆匆。蜀水吴山血又红。

形式: 词牌: 南乡子

贺新郎(其一)

有客过东鲁。自葛水、泛舟西下,帆开三楚。

万里湖光磨水镜,际五老、落星烟渚。

又飞过、二姑门户。

彭泽柳青新旧色,望九华、依约池阳路。

风雨庙,乌江羽。蛾眉牛渚皆如故。

问缘何、鲁港汀洲,江声无语。

采石书生勋业在,吊锦袍、公子魂何处。

流恨下、秦淮商女。

多景楼头吟北固,笑平山堂里谁为主。

且烂饮,琼花露。

形式: 词牌: 贺新郎

贺新郎.题扬州琼花观

试问司花女。是何年、培植琼葩,分来何谱。

禁苑岂无新雨露,底事刚移不去,偏恋定、鹤城抔土。

却怕杏花生眼觑。先廿年、和影无寻处。

遗草木,悴风雨。看花老我成迟暮。

绕阑干、追忆沈吟,欲言难赋。

根本已非枝叶异,谁把赝苗裨补。

但认得、唐人旧句。明月楼前无水部。

扣之梅、梅又全无语。询古柏,过东鲁。

形式: 词牌: 贺新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