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

石楼临晴空,南眺出千里。

人怜山气佳,予叹禹功美。

想彼未凿时,极目皆洪水。

谁知耕桑民,幸免鲂与鲤。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翻译

石楼矗立在晴朗的天空下,向南望去能望见千里之外。
人们欣赏山间的美景,我感叹大禹治水的伟业多么美好。
想象那时还未开凿疏通,放眼望去尽是滔滔洪水。
谁能想到,是农耕和桑蚕的百姓,得以幸运地避开鱼灾(指洪水)

注释

石楼:坚固的楼阁。
临:面对。
晴空:晴朗的天空。
南眺:向南远望。
人怜:人们喜爱。
山气佳:山间的景色优美。
予叹:我赞叹。
禹功美:大禹治水的功绩。
彼:那。
未凿时:未被开凿疏通之前。
极目:极目远望。
洪水:滔滔洪水。
耕桑民:农耕和桑蚕的百姓。
幸免:有幸避免。
鲂与鲤:泛指水中鱼类,这里代指洪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站在石楼之上,眺望南方景色的壮丽。开篇两句“石楼临晴空,南眺出千里”展现了作者所处的高台和遥望千里的视野,给人以广阔无垠之感。

紧接着,“人怜山气佳,予叹禹功美”表达了人们对这座山美丽景色的赞赏,以及诗人个人对于古代大禹治水的敬佩之情。这里的“山气”指的是自然山川的神韵,而“禹功”则是指大禹凿山引河,成功治理洪水的伟业。

在“想彼未凿时,极目皆洪水”这两句中,诗人通过想象古时候的情景,感慨当年江河泛滥的情形,每到远处望去都是汪洋的洪水。这种想象增添了对大禹治水之功的敬意。

最后,“谁知耕桑民,幸免鲂与鲤”则是诗人感慨当年农夫种植桑树、耕作时所获的安宁,是因为有了大禹的功绩,才使得他们避免了洪水之灾,也不再受到鱼鳖类动物的困扰。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劳动人民能够在平和环境中生活的感激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比未凿时与治理后的景象,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伟人大禹治水功绩的崇敬,以及对自然美景和劳动人民安宁生活的赞美。

收录诗词(1260)

司马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字:君实
  • 号:迂叟
  •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 生卒年: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相关古诗词

仲庶同年兄自成都移长安以诗寄贺

蚕丛龟印解,鹑野隼旟新。

借问锦江乐,何如兴庆春。

骊歌遮去辙,竹马望行尘。

惠政如膏雨,遥知彼此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伏蒙留守相公赐示陪太师潞公东田宴集诗辄敢属和

舞雩新雨浃公田,水满东溪上下天。

行径乍迂初见笋,浮舟正好未生莲。

弦收裂帛胡琴阕,袖结清风楚舞妍。

相国火城光满路,夜归不假玉蟾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伫月亭

灯火动鱼矶,湖边过鸟稀。

孤蟾久未上,五马不成归。

长啸风生座,高吟露满衣。

闲情无日厌,岸帻对清晖。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先春亭

园林近铃阁,旦夕被仁风。

自得芳菲早,岂将疏远同。

冰开半塘绿,雨借数枝红。

会待韶光遍,还应到野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