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山显庆禅寺

山行不知远,丛木忽苍翠。

青岚起层冈,幽幽隐古寺。

初地肇萧梁,嘉名赐唐帝。

复有慈受僧,结庐传宋世。

寺前五株松,落落擎天势。

虬角不可攀,龙鳞时或坠。

山僧颇好名,窃附五柳意。

揖余为余言,此树阅千岁。

其下两石幢,中藏佛舍利。

剔藓试摩挲,其一本无志。

其一会昌年,僧契元书字。

字字空王言,历历时日记。

颇通瘦硬神,亦饶烟云气。

幸藏深山间,勿为椎拓累。

守拙全天真,斯理得罕譬。

少小慕松陵,倡和金兰契。

今来精舍中,曾是结遐企。

栋宇中劫灰,林壑余古致。

我亦烟波徒,翛然愿高寄。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张諴的《包山显庆禅寺》描绘了一次山行所见的景致与历史感。首联“山行不知远,丛木忽苍翠”,以行走山间,不觉路途遥远,忽然眼前一片苍翠树林,展现了自然之美。接着,“青岚起层冈,幽幽隐古寺”两句,通过青岚缭绕的山峦和隐藏在其中的古寺,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初地肇萧梁,嘉名赐唐帝”两句,点明了寺庙的历史渊源,暗示着它在古代的显赫地位。随后,诗人提到宋代的慈受僧人在此居住,延续了禅寺的传统。“寺前五株松,落落擎天势”描绘了五棵松树的壮观景象,它们姿态挺拔,仿佛守护着古寺。

“虬角不可攀,龙鳞时或坠”运用比喻,形容松树的古老与坚韧。诗人对寺僧的好奇心被引发,他们似乎有着隐士般的志趣。“揖余为余言,此树阅千岁”表达了对古树岁月沧桑的感慨。

接下来,诗人发现寺内有石幢和佛舍利,显示出佛教文化的厚重。他对石幢上的文字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赞美其书法之美,并希望这些珍贵文物能在深山中得以保存,不受世俗打扰。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向往,年轻时就仰慕这里的宁静,如今能置身其中,感到心灵得到了净化。他自比为烟波飘渺之人,希望能在此处找到精神寄托,体现了他对自然与禅修的深深热爱。整首诗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富有历史与文化韵味。

收录诗词(5)

张諴(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访钱塘袁简斋太史于金陵之随园太史有诗赠行并题梅花诗话夜宿小仓山房赋

九天珠玉落尘寰,直送西登剑阁关。

一夜分明宿天上,来朝依旧走人间。

似公国士知能几,愧我平时学未娴。

别后峨眉嵩华顶,相思如见小仓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五丁峡

悬崖万仞高,飞流横界道。

阴风飒立中,奇石矗云表。

日月东西亏,雷霆昼夜绕。

壮哉五丁峡,天险辟匠巧。

行人水中行,一线走深窈。

左防天柱折,右恐冰山倒。

身非猿猱升,心虞豺虎咬。

远峰青濛濛,密雨白浩浩。

牧犊竟得蜀,秦人计何狡。

壮士化尘埃,遗迹幸未扫。

虽异巨灵掌,绝胜飞鸿爪。

仪错今安在,怀古忧心悄。

前登羊鹿坪,山山啼悲鸟。

形式: 古风

泗上亭

泗上亭,王业起。

秦皇侈言万世君,那知亭长是天子。

亭长纵观秦皇帝,喟然丈夫当如此。

车驾东游厌王气,亭长自疑私自喜。

亭长作天子,县吏为相国,开国君相萃一邑。

沛中邑,泗上亭。殷亳都,周镐京。

形式: 古风

宿三桥吊淮阴侯

客馆衔杯说未央,淮阴往事正堪伤。

推心已得逢真主,蹑足何须立假王。

即肯千金酬一饭,不难百战宥三章。

可怜酒后狂歌日,猛士谁人守四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