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竹二首(其一)

丹霞多异木,筼筜别一山。

常恐绿阴短,分植诸岩端。

天帚不可偏,横扫碧空烟。

碧烟无尽时,此帚天门悬。

阳屿有平石,名之为仙坛。

方广十丈馀,四围青琅玕。

风来动遐音,宫商自成弹。

相传羽化人,石上去不还。

洁净无尘箨,至今空盘桓。

我非爱方士,爱此清风寒。

敢效李卫公,日报竹平安。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明末时期对竹子的深情赞美与向往。诗中以“丹霞多异木,筼筜别一山”开篇,将竹子置于与众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暗示竹子的独特与珍贵。接着,“常恐绿阴短,分植诸岩端”,表达了对竹子生长环境的担忧,同时也流露出对竹子生命力的赞美。

“天帚不可偏,横扫碧空烟”,运用比喻手法,将竹叶比作天帚,形象地描绘了竹林在风中摇曳的情景,展现出竹林的壮观与生机勃勃。接下来,“碧烟无尽时,此帚天门悬”,进一步渲染了竹林的广阔与深远,仿佛竹林的绿意可以一直延伸到天边。

“阳屿有平石,名之为仙坛”,将竹林中的平石比作仙坛,增添了神秘色彩,暗示竹林不仅是自然的美景,也是超凡脱俗之地。随后,“方广十丈馀,四围青琅玕”,描述了竹林的规模与竹子的颜色,强调了竹林的宏大与竹子的翠绿。

“风来动遐音,宫商自成弹”,通过风声与竹叶的共鸣,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妙的音乐感,体现了竹林的宁静与和谐之美。最后,“相传羽化人,石上去不还”,引用传说,表达了对竹林中可能存在的神秘与超自然现象的向往与敬畏。

整首诗通过对竹子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竹子的美丽、生命力以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同时也蕴含了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深深赞叹。诗人的感情真挚而深沉,通过竹子这一自然元素,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收录诗词(1727)

释函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种竹二首(其二)

昔有文与可,閒居维独笑。

笑笑终无言,写竹发其妙。

当时少人知,秖有东坡好。

何如武林山,两两相比肖。

幻者尝似真,似真真不较。

寒玉一溪烟,渭川千亩道。

抱节葛龙迁,作花丹凤到。

树之为庭实,君子多所效。

形式: 古风

种蔓菁

东畴秋已获,西岭锄荒芜。

将以植蔓菁,来春调苦蔬。

有粟不畏饥,肥羹胜薄酤。

可以乐晨夕,岂更求有馀。

运促虑欲远,景迁情易徂。

万事毕目前,毋为事踟蹰。

堪笑东陵瓜,后世名其庐。

形式: 古风

负薪

冬月不积薪,春来雨淋漓。

新木烟熢熢,犹胜无薪炊。

三旬闭岩谷,日出仍稀微。

人力向青林,候化宜先时。

荷笠行云中,脚下从水泥。

错过讵复忆,迄今且奚为。

斧落木自折,缚株不去枝。

四顾志欲满,横千随人归。

一回忙里得,寒暑宁再违。

形式: 古风

劝耕二首(其一)

古者重力田,自信无所疑。

阳城犹畏人,奚比历山时。

南阳终勿出,岂维帝者师。

外瞻内且啬,名实恒相亏。

况我巢居子,只有食与衣。

无衣终岁寒,不食一日饥。

饥寒频叩门,不如苦耕犁。

人生贵微尚,手足匪所私。

吾道无所为,百虑捐耒耛。

此意惭农夫,农夫当胡为。

形式: 古风